【样本一:传统手工技艺类】
项目名称: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申报者/传承人代表: 李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龙泉市青瓷协会
申报类别: 传统技艺 / 传统美术
流布区域: 主要集中于浙江省龙泉市及其周边地区,历史上影响曾远及国内外多地。
历史渊源: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滥觞于三国两晋,孕育于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绵延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浙江龙泉境内拥有丰富的瓷土矿、紫金土、石灰石和森林资源,为青瓷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三国两晋时期,龙泉劳动人民利用本地资源,吸取越窑、瓯窑的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产品胎骨厚重,釉层薄而透明,带有早期青瓷的明显特征。
五代北宋是龙泉青瓷的初步发展时期,窑场数量增多,技术有所提高,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影响,以烧制淡青釉瓷器为主。
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迁入,带来了先进的制瓷技术和文化理念,龙泉窑进入鼎盛阶段。此时期,龙泉窑成功烧制出粉青、梅子青等釉色,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巅峰,被誉为“瓷器之花”。器型多样,端庄典雅,胎骨洁白细腻,釉层丰厚滋润,如冰似玉。产品不仅满足宫廷和民间需求,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各国,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此时期代表性窑址如大窑、金村等规模宏大,产品精美绝伦。
元代,龙泉窑规模继续扩大,产量巨大,但总体品质较南宋有所下降,器型趋于粗犷,装饰手法多样,如刻花、划花、印花、贴花、露胎等。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景德镇瓷业的兴起、海禁政策以及自身技术创新乏力等原因,龙泉窑逐渐衰落。
清代,仅有少数窑场维持生产,技艺传承式微。
近现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支持下,龙泉青瓷得以恢复和发展。经过几代传承人的努力,恢复了失传的技艺,并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使龙泉青瓷重放异彩。
基本内容/表现形式: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原料制备、坯体成型、釉料配制、上釉、烧制等核心环节。
1. 原料制备: 选用龙泉本地特有的高硅低铝瓷石(或与紫金土等配合),经过粉碎、淘洗、陈腐等多道工序,制成细腻、可塑性强的瓷泥。釉料则主要以石灰石、石英、长石、草木灰等为原料,按特定配方比例混合,研磨成浆。其中,紫金土的引入是形成南宋龙泉青瓷独特釉色的关键。
2. 坯体成型: 主要采用拉坯、模印、手工捏塑等方法。拉坯成型要求匠人技艺娴熟,手、眼、心协调一致,使器物造型规整、线条流畅。对于复杂器型或批量生产,则辅以模具。
3. 釉料配制与施釉: 釉料配方和研磨细度直接影响釉色和质感。南宋粉青、梅子青釉的成功,在于精确掌握了釉料成分、烧成气氛和温度。施釉是关键工序,多采用浸釉、荡釉、淋釉等方法,厚釉是龙泉青瓷的重要特征,往往需多次施釉,使釉层丰厚、色泽饱满。部分器物如“出筋”、“紫口铁足”的效果,与施釉技巧和烧制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密切相关。
4. 烧制: 龙泉青瓷主要在龙窑中烧成。装窑技术十分讲究,需合理利用窑内空间,控制火焰走向和气氛。烧制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升温曲线和窑内气氛(主要是还原气氛),通常烧成温度在1250℃-1300℃左右。还原气氛的强弱和稳定性对釉色的形成至关重要,这是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中最难掌握的核心技术之一。从入窑到出窑,往往需要数天时间,全凭窑工经验判断火候。
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各类青瓷器物,包括日用器皿(碗、盘、杯、盏、壶、罐等)、陈设艺术品(瓶、尊、炉、塑像等)、文房用具(笔洗、水盂、印泥盒等)。其风格以釉色纯净、造型典雅、端庄大气为主要特征。
传承谱系: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历史上主要以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南宋时期的制瓷名匠(虽姓名多已失考,但技艺代代相传)奠定了坚实基础。近现代,随着技艺的恢复,涌现出一批重要的传承人。如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成立的龙泉瓷厂及后来的国营龙泉瓷厂总厂,汇聚了一批老艺人,并通过“师带徒”方式培养了新生力量。
代表性传承人如:
第一代恢复者(已故):李怀德、张高岳等老艺人。
第二代(国家级/省级大师):徐朝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毛正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等,他们在恢复传统、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第三代(中青年骨干):李明(申请人,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石玄根、徐凌平、叶小春等,他们继承传统,并积极探索现代表达。
目前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授、院校教育(如丽水学院设立相关专业)、企业内部培养、协会培训等多种形式并存。
重要价值:
1. 历史价值: 龙泉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之一。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变迁,是研究中国陶瓷史、海外贸易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2. 文化价值: 龙泉青瓷以其独特的釉色和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含蓄内敛的审美追求,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深受历代文人雅士喜爱,并融入生活美学。
3. 艺术价值: 龙泉青瓷的釉色之美(尤其是粉青、梅子青)达到了青釉的极致,其造型艺术、装饰技法也具有很高的水准,是中国古典审美意境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及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科学价值: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尤其是在釉料配方、窑炉结构、烧成气氛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技艺诀窍,是中国古代科技智慧的体现。
5. 经济与社会价值: 历史上,龙泉青瓷是重要的外销商品,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当代,龙泉青瓷产业是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对于促进就业、繁荣地方经济、提升区域文化品牌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存续状况/濒危状况:
目前,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整体上处于恢复和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增多,社会认知度提高。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 核心技艺传承困难: 传统龙窑烧制技艺复杂,完全依赖经验,掌握者多为老一辈艺人,年轻人学习周期长、难度大,传承面临断层风险。部分传统釉料配方、烧制秘诀有失传可能。
2. 原材料挑战: 优质瓷土、紫金土等天然矿产资源日渐稀少,对原料的依赖性强,寻找替代品或进行科学配比研究十分迫切。
3. 市场冲击与同质化: 现代化生产方式对传统手工技艺造成冲击,市场上存在部分产品为追求效率而简化工艺、品质下降的现象。同时,创新不足导致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
4. 理论研究与系统梳理不足: 对于龙泉青瓷的历史、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系统性、深层次研究有待加强。
保护计划:
为确保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特制定如下保护计划:
1. 抢救性记录与整理(2024-2025): 对老一辈传承人进行系统的口述史访谈、影像记录,详细记录其掌握的核心技艺、经验诀窍。整理历史文献、窑址考古资料,建立完善的龙泉青瓷数据库。
2. 加强传承人培养(持续进行): 实施“名师带徒”计划,鼓励代表性传承人招收学徒,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深化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定期举办技艺培训班、研修班。
3. 恢复与研究传统工艺(2024-2026):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对传统龙窑结构、烧制技艺、古法釉料配方的恢复性研究与实验。鼓励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析传统工艺原理,实现技艺的科学化传承。开展原材料替代与优化研究。
4. 建设传习基地与展示平台(2024-2027): 依托现有基础,建设或提升集研究、传习、生产、展示、体验于一体的龙泉青瓷传习基地(所)。规划建设高水平的龙泉青瓷博物馆新馆或专题展馆,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展示传播效果。
5. 推动创新性发展(持续进行): 鼓励传承人在坚守核心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艺术创新。支持跨界合作,拓展龙泉青瓷的应用领域。
6. 加强宣传推广与交流(持续进行): 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大对龙泉青瓷及其烧制技艺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参与国内外重要展览、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开发相关文创产品,举办主题文化节庆活动。
7. 完善保护法规与政策(适时推进): 推动地方性法规或管理办法的出台,明确保护责任主体,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争取将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纳入更高层级的保护名录。
相关佐证材料(另附):
包含历史文献复印件、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复印件、技艺流程图、代表性作品照片、窑址照片、相关研究成果、媒体报道、已开展的保护工作证明等。
申报单位/传承人签章: (此处为签章位置)
日期: 年 月 日
【样本二:传统医药类】
项目名称: 传统中医药——张氏正骨术
申报者/传承人代表: 张承志(张氏正骨术第五代传承人)/ 张氏正骨堂
申报类别: 传统医药
流布区域: 主要流传于河南省洛阳市及其周边乡镇,近年来有弟子将其传播至国内其他城市。
历史渊源:
张氏正骨术,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张氏先祖张济元(约1790-1865)始创。张济元先生早年习武,后潜心研习中医骨伤科,结合自身武术功底与民间疗伤经验,融汇《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等古典医籍精髓,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徒手正骨理论与技法体系。
第二代传人张长青(约1830-1905),继承并发扬了父辈技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尤其擅长处理复杂性骨折和陈旧性损伤,在当地享有“接骨神医”之誉。
第三代传人张宏儒(约1875-1950),正值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但他坚持行医,救治了大量跌打损伤患者,并将祖传秘方验方进行整理,使其更为系统化。
第四代传人张继宗(1920-2005),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医疗体系变革,他一方面坚守传统技艺,另一方面也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尝试将传统正骨与现代诊断技术(如X光)相结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他打破门户之见,开始向家族外人员传授技艺。
第五代传人张承志(申请人,生于1965年),自幼随父学医,全面继承了张氏正骨术的理论与实践,并注重理论提升和临床研究,发表相关论文数篇。他于1998年正式设立“张氏正骨堂”,致力于该技艺的传承、推广与发展。
基本内容/表现形式:
张氏正骨术是一套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以徒手操作为主要手段,辅以内服外用药物,治疗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等骨伤科疾病的传统医药技艺。其核心内容包括:
1. 诊断方法: 遵循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尤重“望”诊(观察伤处形态、肿胀、肤色等)和“切”诊(即触摸法,通过医者双手的触、摸、按、压、端、提、推、拿等手法,感知骨、关节、筋络的形态、位置、连续性、活动度等异常情况)。强调“手摸心会”,通过长期实践练就敏锐的手感,判断损伤性质、程度和部位。现代亦结合X光片等影像学检查以辅助诊断。
2. 核心技法——徒手整复: 这是张氏正骨术的精髓。根据损伤情况,运用拔伸牵引、旋转回摆、屈伸收展、提按端挤、摇晃触碰、按摩推拿等多种复合手法。讲究“稳、准、轻、快”,力求在最小损伤下使骨折断端或脱位关节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手法运用需刚柔相济,力道精准,充分利用杠杆原理和人体自身肌腱韧带的张力。例如,对于尺桡骨双骨折,有其独特的“分骨理筋”手法;对于肩关节脱位,则有“拔伸旋转复位法”。
3. 固定方法: 复位后采用传统的小夹板或杉树皮等天然材料进行外固定。夹板的选择、塑形、捆扎松紧度均有严格要求,既要达到有效固定,防止移位,又要避免压迫神经血管,并允许一定的功能锻炼空间,体现了“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调整。
4. 药物治疗: 配合内服外用药物。内服药多为祖传验方,根据损伤不同阶段(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期接骨续筋;后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辨证用药。外用药包括消肿止痛的膏药、洗剂、熏蒸剂等,多由地道中草药配制而成。
5. 功能锻炼(练功疗法): 强调早期、适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加速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方案,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医者通过上述方法为骨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诊疗器具(如夹板、杉树皮、特制工具)、药物(膏、丹、丸、散、汤、洗剂)、祖传方剂医案记录等。
传承谱系:
张氏正骨术主要通过家族内部言传身教、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
创始人:张济元
第二代:张长青
第三代:张宏儒
第四代:张继宗
第五代:张承志(申请人)
目前,张承志先生已培养包括其子张文博在内的第六代传承人及弟子十余名。传承方式严格遵循传统师带徒模式,要求学者不仅学习技法,更要领悟医理,培养医德。学习周期长,需要长期跟师临床实践。
重要价值:
1. 医学价值: 张氏正骨术作为中医骨伤科的重要流派,其独特的诊断思路、精妙的徒手整复技法、科学的固定理念、有效的内外用药物以及“动静结合”的康复原则,是中国传统医学智慧的结晶。对于许多闭合性骨折、关节脱位及软组织损伤,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痛苦少、疗效确切、费用相对低廉、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是对现代医学的有益补充。
2. 文化价值: 它承载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观和健康观。其传承过程中的师徒关系、医德规范等,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伦理文化内涵。
3. 社会价值: 长期以来,张氏正骨术服务于基层民众,为保障人民健康、缓解病患痛苦做出了贡献。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它仍然可以为特定类型的骨伤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满足多元化的医疗需求。
4. 科学研究价值: 张氏正骨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方药知识,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研究,有助于发掘中医药宝库,可能为现代骨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存续状况/濒危状况:
张氏正骨术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传承人和稳定的患者群体,但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1. 传承后继乏人: 学习周期长、培养难度大、经济回报相对较低,加上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冲击,年轻人学习传统正骨的意愿不强,高水平的传承人数量有限。
2. 理论体系化不足: 传统上重实践、轻理论总结,缺乏系统性的文字记录和理论提升,不利于标准化教学和广泛传播。
3. 政策法规限制: 传统医药的执业资质、诊疗范围、药物使用等方面受到现代医疗管理体系的一定限制,发展空间受限。部分祖传秘方验方的炮制、应用面临药监法规的挑战。
4. 现代医学的冲击: 随着现代骨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部分患者更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导致传统正骨的市场份额萎缩。
5. 公众认知偏差: 部分公众对传统正骨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认为其“不科学”,影响了其声誉和接受度。
因此,张氏正骨术整体上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和保护。
保护计划:
为保护和传承张氏正骨术,拟采取以下措施:
1. 系统整理与记录(2024-2025): 对张氏正骨术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诊疗技法、方药知识、典型医案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文字、图片、音像记录。建立数字化档案库。
2. 确认与培养传承人(持续进行): 明确核心传承人,建立传承梯队。支持张承志先生等传承人开展师带徒活动,探索“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争取相关政策支持,解决传承人学习、执业中的实际困难。
3. 建立传承研究基地(2025-2026): 依托“张氏正骨堂”,建立集临床、教学、研究于一体的传承基地。改善诊疗条件,设立示教室、资料室。
4. 开展理论研究与临床验证(2025-2028): 鼓励传承人与科研院所合作,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张氏正骨术的机理、疗效进行研究和验证。整理、筛选、规范祖传方药,争取获得合法的生产应用途径。
5. 编写教材与推广普及(2026-2027): 在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编写规范化的张氏正骨术教材或读本,用于教学和推广。通过讲座、义诊、媒体宣传、科普文章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张氏正骨术科学价值和疗效的认知。
6. 争取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持续进行): 积极与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沟通,争取将张氏正骨术纳入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明确其合法地位,放宽执业限制,将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7. 加强交流与合作(持续进行): 组织参与国内外中医药、骨伤科学术交流活动,与其他传统正骨流派进行交流互鉴,取长补短。
相关佐证材料(另附):
包括家族传承谱系证明、代表性传承人身份证明、历史照片、医案记录样本、祖传方剂部分公开内容、诊疗场景照片或视频、相关荣誉证书、媒体报道、患者感谢信或锦旗照片、已发表论文复印件等。
申报单位/传承人签章: (此处为签章位置)
日期: 年 月 日
【样本三:民俗活动类】
项目名称: 安仁赶分社
申报者/传承人代表: 安仁镇人民政府 / 安仁镇民俗文化研究会 / 刘庚全(民俗活动组织者代表)
申报类别: 民俗 / 社会实践
流布区域: 主要集中在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县城及周边乡镇,尤以县城区域最为隆重。
历史渊源:
“安仁赶分社”是湖南省安仁县一项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分社”源于古代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即土地神,“分社”意为春社日之后,天气回暖,万物复苏,开始划分田地,准备春耕。因此,赶分社最初是与农事紧密相关的祭祀和生产准备活动。
关于安仁赶分社的确切起源时间,地方文献记载不一,但普遍认为至迟在明清时期已经相当盛行。相传与炎帝神农在安仁境内教民耕种、遍尝百草的传说有关。春分时节,人们祭祀神农,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畜安康。
历史上,安仁地理位置独特,是湘南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赶分社日逐渐演变成一个集祭祀、农贸交易、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娱乐、探亲访友于一体的大型民间集会。其日期固定在每年春分节(公历3月20日或21日)后第一轮的第一个“戊”日(天干为“戊”的日子)举行,俗称“春分后戊日”。这个日期选择本身就蕴含着中国古代干支纪日和农业节律的文化信息。
赶分社历经数百年的传承演变,虽然其原始的祭祀功能有所淡化,但作为约定俗成的民间节庆集市,其规模和影响力在湘南地区首屈一指,成为安仁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基本内容/表现形式:
安仁赶分社是一个综合性的民俗活动,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包括:
1. 择日定约: 遵循“春分后戊日”的古老规则确定日期,这一习俗本身就是活态的文化传承。一旦日期确定,信息便通过口耳相传、现代通讯等方式迅速传播开来。
2. 盛大集市(核心内容): 这是赶分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活动当天,从凌晨开始,四面八方的人们(包括本地居民、周边县市农民、商贩、游客等)涌向安仁县城及主要集镇。街道两旁和指定区域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形成规模宏大的露天市场。
农产品交易: 春耕所需的种子、秧苗、农具、耕牛、肥料等是传统交易大宗。此外,还有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如安仁抖辣椒、草药、土特产等。
日用百货交易: 服装鞋帽、家居用品、五金交电等各类生活物资琳琅满目。
传统手工艺品展销: 竹编、木器、草鞋、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品在此展示和销售。
地方特色小吃: 各种安仁及湘南风味小吃摊点云集,如米豆腐、唆螺、坛子菜、油炸粑粑等,是赶分社重要的味觉记忆。
3. 祭祀与民俗表演(部分保留与演变): 虽然大规模的官方祭祀已不多见,但在部分乡村或家族中,仍保留着祭拜土地神、神农的习俗。集市期间,有时会穿插一些地方戏曲(如祁剧)、舞龙舞狮、民间故事演唱等传统文化表演活动,增添节日气氛。
4. 信息交流与社交平台: 赶分社是重要的信息集散地。人们在此交流农事经验、市场行情、社会新闻。同时,也是探亲访友、联络感情的重要时机,体现了其强大的社会功能。
5. 独特的“赶社”氛围: 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喧嚣热闹、买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构成了赶分社独特而充满活力的民俗景观。这种集体参与、万众汇聚的场面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体验。
传承谱系:
安仁赶分社作为一项群体性民俗活动,没有单一的师承谱系,其传承依靠的是:
1. 集体记忆与习俗传承: 通过一代代安仁人民的集体参与和口耳相传,使“春分后戊日赶分社”成为根植于当地社会生活的自觉行为和文化习惯。
2. 核心组织者与推动者: 历史上主要依靠乡绅、宗族力量组织协调。现代则由政府相关部门(如商务、文旅、农业农村等)进行引导、管理和服务,并有民间自发形成的商会、协会以及一些有威望的民俗活动组织者(如刘庚全等)参与其中。
3. 家庭传承: 长辈带领晚辈参与赶分社,讲述其历史和规矩,使年轻一代了解并认同这一传统。
重要价值:
1. 历史文化价值: 安仁赶分社是农耕文明时代节庆习俗和集市贸易形态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文化、神农文化、民间信仰、商业习俗等历史文化信息。其独特的择日规则本身就是古代历法知识在民间的生动应用。
2. 经济价值: 作为湘南地区规模盛大的传统集市,赶分社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的商品流通和经济交流,特别是对于农产品交易、手工艺品销售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现代,它依然是拉动地方消费、促进商贸繁荣的重要平台。
3. 社会价值: 赶分社是维系安仁及周边地区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它为人们提供了社交互动、信息共享、情感交流的公共空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地方认同感。对于促进城乡交流、不同人群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4. 民俗学研究价值: 安仁赶分社为研究中国南方地区传统集市的形成、演变、功能以及民间信仰、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提供了生动翔实的案例。
存续状况/濒危状况:
当前,安仁赶分社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参与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广泛。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1. 现代商业模式的冲击: 电子商务、大型超市、连锁商店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对传统集市的商品交易功能产生一定冲击。
2. 交通物流方式的变革: 现代交通物流的便捷使得日常购物不再受时间、地域限制,削弱了定期大型集市的必要性。
3. 文化内涵的淡化: 年轻一代对赶分社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了解减少,部分人仅将其视为普通的购物赶集,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意义有被稀释的风险。
4. 管理与发展压力: 赶分社规模巨大,人流密集,对交通、安全、卫生、市场秩序等方面带来巨大的管理压力。如何在保护传统风貌与实现现代化管理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挑战。
5. 部分传统交易项目萎缩: 如耕牛交易等传统农事相关交易,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而逐渐减少。
保护计划: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安仁赶分社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保护协调机制(2024年启动): 成立由政府主导,文化、商务、农业、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及民间组织、传承人代表共同参与的“安仁赶分社保护与发展工作协调小组”,统筹规划保护工作。
2. 深入调查与记录研究(2024-2025): 对安仁赶分社的历史渊源、演变过程、活动内容、文化内涵、社会影响等进行更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形成系统的研究报告和数据库。利用影像、口述史等方式记录活动盛况和参与者的故事。
3. 加强宣传教育与认同培养(持续进行): 将安仁赶分社纳入地方乡土教材和中小学课外活动。利用媒体、网络、宣传册、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赶分社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4. 优化管理与服务(每年活动前及进行中): 制定完善的活动组织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交通疏导、安全保卫、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等工作。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场地布局,改善基础设施。
5. 丰富文化内涵与活动形式(2025年起探索实施): 在保持集市交易核心功能的同时,有意识地组织或引导增加传统文化展演(如地方戏曲、非遗项目展示)、农耕文化体验、神农祭祀仪式(象征性恢复或展示)等活动,提升赶分社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6.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持续进行): 将“安仁赶分社”作为地方重要文化品牌进行打造和推广。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策划主题旅游线路,吸引更多外地游客体验,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7. 鼓励社区与民众参与(持续进行): 尊重民众在民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社区、民间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活动的组织、服务和文化传承工作。
相关佐证材料(另附):
包括地方志相关记载复印件、历史照片、历年活动新闻报道、活动现场照片与视频资料、相关研究文章、政府支持文件、民俗专家推荐信、活动组织方案样本等。
申报单位/传承人签章: (此处为签章位置)
日期: 年 月 日
本内容由MSchen收集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hxzm.com/74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