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新版童年的消逝读后感(6篇)

“童年的消逝”指的是童年概念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消失的现象。这主要是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儿童和成年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儿童过早地接触和接触到成人世界,从而童年阶段相对缩短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在读过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后,人们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想和看法。这些感想可能包括对童年消失这一现象的反思,对现代社会中儿童成长环境的讨论,以及对如何应对这一变化的思考等。这些感想都与“童年的消逝”这个主题相关,因此可以看作是读后感。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需要,可以查阅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来获取更多信息。以下是有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2024年最新版童年的消逝读后感(6篇)

2024年最新版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尼尔·波兹曼

最近看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对于家里有人在教师岗位工作的我来说,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讲述了有关”童年”的历史,包括”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整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我获得的最大的收获就是,童年居然是人造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这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里提到过,童年作为社会结构的想法在中世纪并不存在。它是在16世纪才产生的,而现在正在日益消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变了模样。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思维也在慢慢变化。他们不再在空余的时候玩扔石子、捉迷藏等游戏,更多的是拿起手机玩消消乐和斗地主;也不再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拿起手中实实在在的书本进行翻阅,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软件。经常,我们可以在新闻里看到”小学生化妆比赛”、”小学生追星阵营”等等关于现在儿童的”日常”活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所谓的童年渐渐消失?

尼尔·波兹曼在这本书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有力的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在各种媒体(尤指电视)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

童年,如尼尔·波兹曼努力揭示的,是一种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中,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由最初的中世纪里没有儿童成长发展的概念,直到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局面。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的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的类型,以及社区的本质。于是乎,教育开始发展起来,学校也开始创办起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识字的重要性,并且将儿童视为一种投资甚至炫耀成本。这个时候,童年在此发展到了最高峰,儿童被划分到与成人有了本质的区别。

但是,与电子媒介发展相对应,”图像革命”也在悄悄展开,一个以图画、漫画、招贴和广告构成的符号世界正在兴起,二者结合起来,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世界。语言是经验的抽象表述,而图像则是经验的具体再现。而此时,电视的到来,与图像革命走到一起。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童年逐渐消逝。电视的出现,使得儿童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电视使图像成为主导,而语言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了。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是看电视。人们不阅读电视,也不大会去听电视。电视的传播是无须分辨使用权的,意味着电视节目不需要以”儿童”和成人”进行分类。电视出现以前,政治生活的阴暗一面大多只是成人的是。儿童不读报,但是他们是电视观众,人性弱点不断在儿童面前暴露。

从儿童的观点来看,电视上播放的最多的是成人世界充满了无能、竞争和担忧这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电视等电子媒体迅速、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展示成人世界的内容,海量的信息冲击着孩子的头脑,导致孩子的好奇心渐渐消失,成人的权威和光环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变为漠不关心,”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童年是社会的产物,它不属于生物的范畴。它由被发现,到壮大,经历了世纪的沉淀。而现在,信息时代的到来,童年的概念变得模糊。广告里的女儿和母亲,分辨不出年纪,女儿看起来跟母亲一样成熟,母亲看起来跟女儿一样年轻。不管是童年在消逝,还是成年在消逝,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别在消逝。

技术本身被神化,政治过程被降格,成人的头脑日益萎缩,童年逐步走向消亡,这些都是可悲的迹象。周国平说:”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而且消逝得更为彻底。”?当今的中国电视内容发展,并没有很大的突破,在教育意义方面也没有过多的进行思考。

而书本的最后,作者希望有一种传播技术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他将此寄托在电脑上。他认为,人们为了学习电脑编程,就必须学习一种语言,这将使教育变得有意义,可能重新回到印刷时代。但以目前互联网的发展状况来看,波兹曼的希望落空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被搬到了网上,儿童通过电脑获得信息的数量和速度都大大增加,而且互联网的信息具有共享性,匿名性,因此,信息不能针对儿童和成年人进行区别分级,可以说电脑正在加速童年的消逝。

2024年最新版童年的消逝读后感2

《童年的消逝》这本书是波兹曼继《娱乐至死》之后,又一部巨作。

在书中,作者讨论了“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但与别的阐述“童年”消失的理论书籍不同的是,作者指出,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命题。因此,波兹曼这这本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

《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也就是说,童年起初是不存在的,而后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童年成为了必然之趋势所存在。第二部分,作者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正像我前面说的那样,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命题。回望我们那个时代,我们曾经有过弹玻璃珠,滚铁圈,我们曾经有过丢沙包、踢毽子、捉迷藏。我们曾经与大自然是那样的亲近,打水漂、滚雪球,而现在碧水蓝天的大自然已经于我们渐行渐远了。在来看看处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儿童的童年,有些儿童处于沉迷于电视剧,有些儿童沉迷于电子游戏,有些儿童沉迷于网络世界,还有就是几岁的儿童显得老成,急功近利。这些悲剧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环境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纵观我们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满着暴力,色情。儿童的世界消失了,大人的世界侵犯了儿童领地。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我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波兹曼在此本书中没有给出解决的方法,他说:“我心里既轻松又沮丧。轻松是因为我不必背负教别人如何生活的包袱。在我以前写的书里,我都冒昧地指出较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我相信这是职业教育家应该做的事。事实上,承认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跟他们发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相上下,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但对此,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为题,不论我们的能力多么的有限,我们都应该为此做些事情。

虽然我不能提出有效的建设性意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心智还没有定性。开启心智,确定本性,不要用大人的逻辑去强求儿童,这是很重要的。

2024年最新版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著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等著作。近期阅读了《童年的消逝》一书,对即将走上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岗位的我来说,这本书的确激发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思考。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完完全全变了模样。本书以批判的方式,阐述了技术和媒体对儿童本质上的侵蚀,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并不能完全认同书中的观点。

书中就媒体和技术对儿童的影响,大多都指出的是消极的方面,采用的也是抛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而后阐述自己观点的方式。书中大量的例子发人深省,让我不得不开始对信息化社会对不同人,尤其是儿童的影响产生多多少少的思考。的确,在成长过程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现在的儿童与过去的差距甚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环境的改变。

作为80后的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也还尚且对捉迷藏这样的游戏着迷。每天的盼望还是集中在放学的傍晚,能和院子里的小朋友相约玩玩类似的游戏,我们把小小的脑袋凑在一起,看蚂蚁搬家,玩过家家。生活在农村的也大抵对爬树、玩泥巴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如今,还在上小学的表弟竟开始玩起了**聊天及一些甚至连我们都很少接触的小型网络游戏,现在的孩子们在聊天中更是就网络游戏、动画视频等侃侃而谈,甚至是从他口中,我才知道了摩尔庄园、《海贼王》等。这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我们也是截然不同的时代产物。

十分同意《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所谈到的观点,童年与婴儿期不同,童年是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的确,在怎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就会有怎样的童年。对此,我竟有种无奈感,毕竟,对于这种童年经历的变化,我们所能改变的也很少。人是社会的人,身处在社会环境中,被社会环境影响也是必然的,而社会环境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并非三两个人或者三两本书、三两天能够改变的。

当80后渐渐成长起来,对80后的看法,社会的声音从批判到怀疑再转到肯定。生于80末的我们的确是生长在信息时代的初期发展阶段中,生于非常尴尬的夹缝中,我们总是接触突如其来的新生事物,比如QQ的迅速兴起,3G手机的蔓延,网络论坛bbs,网络文学,玄幻小说,MP3、MP4、MP5等。我们享受了第一代彩色电视机,但我们至今还在回味那些养过的金鱼,种过的小花。小学毕业的时候,家里的电器渐渐地换了,没人再用录像机,都换VCD和DVD。我们是最后一代还听说过《水手》的人,也见证了QQ的泛滥,手机和网络游戏的泛滥,同样我们也见证了百度、阿里巴巴、谷歌等网络巨头的兴起…

如今的我们,每天习惯于依赖媒体的生活,网上聊天多余见面交流,网上购物取代了花大把的时间逛街。然而,每当回首童年,我们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些类似嫦娥奔月的传说,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童话,我们怀念的依旧是童年里永远都玩不腻的躲猫猫,永远也爬不完的树。那么试想,如今的新一代真正逐渐成长起来之后,他们回忆的是什么呢?是媒体上无数堆叠的”很黄很暴力”,还是他们整日整日沉迷的网络游戏,亦或是无数”凤姐”、”神马都是浮云”等这一时代的产物。这就是变化,现在的孩子不会再期待每晚父母在床边讲的童话,而是越来越多电脑前的消遣。

《童年的消逝》中说,十五岁的女儿和母亲同时出现,人们感叹母亲同女儿一样年轻,也感叹女儿同母亲一样成熟,究竟是成年的消逝还是童年的消逝只是提问方式的不同。对这个问题,我还是坚持童年成人化已婉然成为一种趋势,直接点讲,这就是童年的消逝。

媒体对于儿童的影响,对童年的消极作用已经显而易见了,作为教育技术大海里的一条小鱼,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不得不去省视媒体对当代儿童的影响力,媒体带给儿童的,究竟是不是儿童应该从媒体那里获得的。当部分教育技术人一味探索着技术的发展,强化技术在教育中的种种好处,夸大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优势作用时,是否也是时候停下来,改变运用技术实施教育的方法了呢?当网络日益普及,网络资源日益强大,或者说网络信息的鱼目混杂,学习者,尤其是儿童,却并不能根据所需及时的从这庞大的信息空间中提取资源,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相反的影响。当我们的初衷适得其反,不能不说,这就是将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悲哀。孩子们的童年被技术的发展所吞噬,这是儿童的莫大损失,更是时代留下的最大遗憾。

我不像书中作者那么决绝,一口认定媒体的存在就是让孩子们的童年渐渐消逝的唯一原因。然而不得不说,正是媒体对孩子们成长的负面影响,才让孩子们变得成人化,不再单纯可爱、浪漫天真。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大抵概括了技术的特点。

教育技术学,就是研究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就是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定好自己的位置,对网络信息有所取舍。然而,对于孩子们童年的消逝,身在圈里的我们能做的又是什么呢?利用可利用的手段让孩子们的媒体学习环境变得单纯,让孩子们在技术的冲击下仍有纯真的童年。网络、技术、媒体都是我们需要的,但这些仅仅是工具,要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更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的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和研究性才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目的。

2024年最新版童年的消逝读后感4

电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让我们足不出户便能尽知天下事;让我们无聊时可以有很多消遣与寄托;让文化以一种大众所能理解的形式传播;让音乐伴随着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电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少,但是我从没想过,电视的出现竟会导致童年的消逝……

五月,开启了一本新书的旅程——《童年的消逝》。当了妈妈后,我对一切有育儿、童年、亲子、教育的字眼都极为敏感,这本书便很自然的引起了我的兴趣,书的封面上小女孩落寞的眼神更让我好奇,《童年的消逝》到底在给我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第一章,从“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说起,这让我在还没有读具体内容时便有了思考,是呀,这个时代,真的是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作为小学教师,我在孩子们身上真的见到了太多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表情动作、穿着打扮、行为习惯、甚至是语言……孩子们的游戏也从我们小时候的跳皮筋、丢沙包、过家家、捉迷藏变成了现在的电子游戏、平板游戏。孩子们和成年人一样熬夜、K歌、打游戏、看电视剧。很多家长都以“和孩子是朋友”为傲,殊不知,“和孩子成为朋友”并不是让你带他进入成年人的世界,而是让你回归童真的世界!

正如书中所说,现在的孩子有着不属于她们年纪的的成熟与认知,这和我们成年人不知避讳孩子有着直接的关系,昆体良在探讨教育时指出: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他宣称:“我们开化文明的的一个特征就是成年人须承受巨大压力把他们的各种冲动私密化(尤其是性冲动),并且在儿童和未成年人面前,对成年人的性欲望和冲动三缄其口,维护保守缄默的密约”。可是现代社会,弥漫在网络间的各种弹窗广告、各种网络平台中的擦边球视频、各种娱乐场所对未成年人敞开的大门、身边趣味低俗的大人同孩子开的不合时宜的玩笑……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加速顺应着童年的消逝,都在毁灭我们身边的孩子,而这一切,始于电视的发明……

最开始是电报,电报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创造了新闻事业,这是科技的一大进步,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它也导致了说话者不用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过“电报不过是后来将要发生的一切的凶兆而已”一个个发明接踵而至。图像革命就这样展开了!“电视是一个影像展示,是象形媒介,不是语言媒介……他要求观众去感觉而不是去想象。”书中有一句话很触动我“看电视不需要任何技能,也不开发任何技能。”它是我们消磨时光的一种工具,但是现在几乎家家都必备的电视,这种闲暇时供我们消遣的工具却因为它的特殊性,让童年逐渐消逝……

第七章开篇,作者就提到“在美国文化里,母亲看上去跟女儿一样年轻,或者女儿看上去跟母亲一样成熟,现在已经成为人人期待的事了。”在中国有何尝不是如此?这一章题为“成人化的儿童”我想,这是在讽刺那些本不该如此成熟的孩子,更是在讽刺那些本不该如此幼稚的成人。每个年纪都有属于这个阶段的精彩,真不该模糊这些界限。作者很有趣的.选择了“政治”这个切入口为我们展现成人化的儿童带来的弊端,他说:“跟所有人一样,美国的政治领袖不仅通过语言陈述的形式提供信息,而且以非语言的方式发出信息。他们站立的姿势、微笑、眼神、出汗、表示愤怒等等,跟他们所说的表达同样多的信息。……在电视时代,政治判断从对提议的知识判断转化为对整个人物形象的直观而情绪化的反应。……它把政治判断从一个逻辑判断转变成了一个审美判断”读到这里我已经笑出了声音,确实是这样,“一个10岁孩子能解释或至少能对候选人所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其迅速程度和容易程度跟一个知之甚多的50岁的人不相上下。”有了电视之后,人们的政治意识在质量上真的下降了不止一个层次!看电视真的会让人只关注形象,而忽略了对内容的思考,电视带给我们的就是直观而情绪化的形象,它固化了我们的视角,封闭了我们独到的见解。正如我们看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读过原著的读者就会不太满意,大概这就是因为每个读者都是带着想象力去读小说的,可是电视剧把想象固化了,与自己的想象不一致,便会产生异议。

正如前面所说,电视的出现,以及后面由电视衍生出的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它们用其快速、简单、易懂的优势,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观众的文化里,这些“优势”,让人们不再热衷于思考,变成了坐享其成的“傻瓜”。与此同时,不负责任的传播,与毫不避讳的形式,让儿童接受了本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认知。儿童与成人之间界限的模糊,让我一时之间竟不知该为童年的消逝而悲伤,还是该为成人逐渐降维的思考力而伤感了……

2024年最新版童年的消逝读后感5

除了人为”催熟”儿童,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也正在渐渐提前消逝。我曾从事教师工作十余年,深刻感受到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淡漠而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孩子眼里越来越没权威……这让人困惑的境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翻开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我找到了关键的答案——一览无余的媒介。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的深刻见解,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颇具创意的论题: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如今电视、电脑日益繁盛,特别是电脑,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电子媒体迅速、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展示成人世界的内容,海量的”怪力乱神”信息冲击着孩子的头脑,导致孩子的好奇心渐渐消失,成人的权威和光环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变为漠不关心,”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如今的孩子缺少玩伴,学业太重,家长望子成龙让孩子压力过大,罗大佑《童年》歌词里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的童真情趣在日渐远离,”捉迷藏”之类儿童游戏已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谁还看见九岁以上的儿童玩抛石子、滚铁环、跳橡皮筋这样的游戏?孩子的主要娱乐是看电视、玩电脑,充斥电视屏幕的战争、婚恋、魔幻题材的电视剧,无益孩子童年的健康成长;电脑里的暴力游戏、八卦新闻和各种丰胸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这些都在暗淡着童年纯真的天空。

童年在提早消逝,成人们请不要再拿儿童来”消费”了,而应好好探问——拿什么来拯救孩子们的童年?净化媒介信息,设置儿童观看专区,减轻孩子学业压力……努力保护孩子充满好奇、幻想、纯洁、烂漫的童年净土。

2024年最新版童年的消逝读后感6

《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生前在纽约大学执教,他首创了传媒生态学专业,终身致力于传媒批评与后现代工业社会批判。这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从童年的视角来探讨传播方式的变迁及社会后果。简单而言,尼尔认为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引进童年的概念,而后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电子媒介的横行正在反向摧毁人类的童年。

本书的书名立马就吸引住我先,一直以为“童年”这个名词如太阳东升西落般不具探讨性的,看了上篇“童年的发明”后,才发现,对童年的关注早在古希腊就已出现;印刷术诞生后,尤其在文艺复兴时期,关于童年的探讨热烈不绝。

童年的消逝,严格来说应该是童年概念的消逝,童年本质上是个时段概念,与生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但正如“天赋自由人权”等名词,童年并非一个排他性的独立概念。技术的发展、教育的程度、社会观念、制度与法制的建设直接影响着童年的长度与内容丰富性。

在印刷术发明前,文化与知识的传播以口口相传为主,古人了解与传播知识、文化的途径是一元的,在这样的社会化环境中,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成长方式和生活特征,他们仅被视为“未成型的成人”。口播的传播方式还制造了一个严重的人文后果,即成人毫无区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意识,以致尼尔言“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看完本书的上篇,有两点感想。

一是“知识沟”的概念,它划分的不仅是人类的年龄阶段,更是社会等级的落差,后者与本书无关而被忽略,但其严重性是今天的传媒研究者所无法跨过的问题。媒体市场化在给我们带来传媒生态变革、消极自由滋长的同时,却也增大了知识沟的裂痕:中西部新闻源分配严重不均,困难群体被排挤在传媒视野之外、或是以异化的方式被呈现,社会各阶层接触信息的途径、成本、几率和质量严重不平衡——这些因素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强化“大者恒大,小者恒小”的发展规律。我虽不赞成新左派视商业化和消费文化倾向为敌,但我极力赞成在商业利润和社会责任之间必须有个合理的制横。

二是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说到这个,咱中国人又可以自豪的说老祖先的印刷术比他们要早得多;但再回望比较印刷术问世后的东西方世界,我们不得不红着脸承认,我们错过了一次飞跃的时机,在此强调一下,这仅仅只是N次遗憾中的一个擦身而过。加文孟席斯在《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提到,当中国的明朝皇帝用金刀银碟琼汁玉液款待各国前来朝贡的使者时,欧洲最富裕的商人的藏书量仅仅八本。

好的,让我们来看看八十年过去后,欧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共印刷了800多万本书,教育的蓬勃发展使欧洲人民的文化平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我一直在想,中国与成为超级强国的机会一次次失之交臂,是不是和我们安宁从容的农业文明和天人和一的内敛文化传统直接相关,否则我真很难理解掌握先进航海技术和天文知识的明朝皇帝不去建立海外殖民地,而是无谓地挥霍国家钱财换取和平的近邻关系;为何突然闭关锁国,而将海上霸权拱手让于达珈玛的那几条破船……

本内容由lingl002收集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hxzm.com/72420.html

Like (0)
lingl002lingl002

相关推荐

  • 曹刿论战读后感阅读感想范文(7篇)

    “曹刿论战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对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的阅读感悟。以下是有关于曹刿论战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曹刿论战读后感阅读感想范文1 30多年前,我在初中课本上学习过…

    2024-05-03
    000
  • 洋葱头历险记读后感 《洋葱头历险记》阅读感想(12篇)

    《洋葱头历险记》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洋葱头的勇敢、聪明和善良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友谊,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善良,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和尊重。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刻感…

    2023-12-06
    090
  • 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后感范文大全(13篇)

    《福尔摩斯探案集》是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创作的系列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福尔摩斯的侦探如何解决各种复杂案件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和惊险,是世界侦探小说的经典之作。“福…

    读后感 2023-12-01
    060
  • 城南旧事读后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优秀范文初中(17篇)

    “城南旧事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读完《城南旧事》这本书后产生的感想、体会或心得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以下是有关于城南旧事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城南旧事读后感1 一滴清水…

    2023-11-13
    020
  • 读科学书的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读后感,通常是指读完某本科学书籍或文章后,读者对书中的内容、主题、思想或观点产生的感想、想法或领悟。它可以是读者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应用或拓展,也可以是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思…

    2024-01-06
    030
  • 2024横向领导力读后感大全(5篇)

    “横向领导力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读完关于横向领导力的书籍或文章后产生的感受或心得。横向领导力指的是在组织中,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的领导力,它不同于传统的垂直领导,强调的是平等…

    2024-01-26
    010
  • 读后感800字优秀作文模板(15篇)

    “读后感800字优秀作文模板”这个词的意思是:一个人阅读了某篇文章后产生的感受或心得体会达到800字。读后感是一种抒发自己阅读文章后的情感感悟,每个读者的性格、经历、处境不同,所产…

    2023-11-15
    040
  • 父亲的病读后感600字最新范文(7篇)

    《父亲的病》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是朴素中透出一缕温馨,又有一些无奈。作者用儿童的视角看父亲生病时的怪异景象,有儿童纯真而又有趣的观察,也有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痛恨,有对父亲爱恨交加、悲痛…

    2024-01-08
    020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