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读后感想 秋夜读后感(11篇)

“秋夜读后感”的意思是对《秋夜》这篇文章读后的感想和启示。以下是有关于秋夜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秋夜读后感想 秋夜读后感(11篇)

秋夜读后感1

今天上午有节语文阅读课,语文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几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张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是浙江绍兴人。

上午读了鲁迅的几篇文章,令我最有感悟的就是《秋夜》,这篇文章以小粉红花的梦——“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的还是春。”为线索写两颗枣树被冬的.摧残后,还勇敢地活下去,同时也反映出人也应有这样的品格。

人生不是一个平顺的大路,在人生的这条路上,总会有一些坑坑洼洼,有时我们会跳过去,有时也会被他绊倒,我们被绊倒,可能会爬起来,也有可能爬不起来。而被绊倒,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冬天来了,可之后的却是春天,人说不定就可以战胜困难,熬过冬天,之后就是春天。

那春天之后还有秋天,冬天呢,人在克服困难后,开始走上坡路了,也就是春天之后的夏天。在这时有人可能骄傲会犯错,此时就要夏转秋,秋转冬了。那些会珍惜机会,不为眼前的美好而止步不前止步不前的人,他就不会骄傲,他依然就是在走上坡路。

这样也可以放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面对困难,我们不低头去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了不骄傲,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秋夜读后感2

夏天的星空,已经隐约而去,滞留下的只有秋日那洁亮的月。曾经那窗外的虫渐渐消了声音。

夜,宁静而又祥和。

风,一阵一阵的,微带着少许的凉意。我尽情享受着秋夜的平静。可脑海中,却始终荡漾着那幅画,挥之不去。“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它仿佛要离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这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这是一个和我感受到的全然不同的秋夜。

我不愿意看到,却不由自主的想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人间而去,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了。”那是一个怎样的秋夜?

为什么鲁迅笔下的秋夜如此黑暗?那一年,鲁迅住在北京,他说:“那时北京也黑暗的可以。”于是,他把孤独追求的感受写进了《秋夜》。

我清楚,鲁迅即使身处黑暗,却执著地寻求光明,寻求着希望。

“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虽然鲁迅的希望像濒临着死亡的小花。但一无所有的花干却仍然默默地直刺那黑暗的天空。

革命与战争终究要进行,胜利也必将来到。

鲁迅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即使在他看不到未来曙光时,他依旧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夜深了,月光更加皎洁。

先生,您感受到了今夜的明月了吗?

秋夜读后感3

《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鲁迅的《秋夜》向来是文坛中的一个争论点,那一系列的意象让人琢磨了几代。

枣树,是诗人形象的化身,是深受封建婚姻约束,向往着自由婚姻的诗人。“他简直落尽了叶子,单剩干子。”,“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鲁迅渴望爱情。“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鲁迅对“小青虫”充满了怜惜和爱意,这种感觉是爱情产生后的感觉。可是小青虫“老”了,怜惜感觉出了“火”却没有看到希望,他看到的是小青虫的死亡,看到的仅仅是无希望的爱情。“他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他敬佩为爱而牺牲性命的英雄,看到了他们不可能的前途,是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

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

秋夜读后感4

在来去如飞的世界里,在流云中,可曾有过这么四个字——“朝花夕拾”,在过去的时间里,踏着记忆的风尘,日暮中,拾着一枚枚闪烁的光芒,但在鲁迅眼中,那光芒总是在叹息中闪过。

鲁迅在散文集《琐记》中写到了衍太太,大家一定也有听过这名字,就以衍太太为例子,她是庇护鲁迅的,对小孩是温和的,但是,衍太太也是不关心小孩的,正因为这样,她才随意对待小鲁迅,看到鲁迅和其它小伙伴在一起吃冰时,她从未关心关照过他们,还对鲁迅说:“我记着,看谁吃的多。”衍太太说话也是有技巧的,从这么小小的三个字——“我记着”,就可以将自己整个好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衬托出衍太太的温柔以及对小孩子的态度。还有一次鲁迅到她家中谈需要的钱时,衍太太就演戏说:“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衍太太还讲可以到大厨的屋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打住!总可以寻出珠子是什么意思?说明了衍太太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当我按衍太太的话去行事后,竟流言出鲁迅偷家中之物,衍太太就是一个搬弄是非的人,鲁迅骂人还真不带脏字话!《琐记》这文中就能明白鲁迅的讽刺,这是一个沉重的大石。

拾到的贝壳总是纯亮的,鲁迅的童年梦幻而又悠长。我小时候也有摘过桑麻,我喂蚕时,总得拿出几片桑叶的,那时我是开心的,如鲁迅一样,我的童年也是充满乐趣的,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我总能寻出自己的一些影绰绰的回映。

踩这卵石的路上,杂乱的碎花漫天飞舞,弯下腰,放慢脚步,总能寻到一股香,那便是杂琐中一点一点的碎花。

秋夜读后感5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自己父亲的死是最伤心的,也曾说过在他的老师里,藤野先生是最关心他的,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就跟他教过那超凡脱俗的名字一样。

每个人的童年有快乐,有悲伤。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我就会向天空长吼。《朝花夕拾》就如同天边那晚霞,诉说鲁迅先生童年的苦涩。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与国民党奋战多年,在童年时期,在五昌会那天,在孩子们欢笑的日子,被父亲抓来背乏味的《鉴略》,虽然很遗憾,但是我时时刻刻都记父亲对我的教导。

在父亲重病那天,我的心被箭刺穿了,鲁迅先生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切,这位向导竟因为该死的陈莲河先生死亡,封建迷信弥漫了当时的所有人。衍太太也是受害者之一,父亲的死是鲁迅先生的错?是被大家抬举的陈莲河先生的错?不,并不是,而是当时被封建迷信感的人的错。

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藤野先生对他的关心,跨越了国家,当鲁迅先生告别日本,他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惋惜之情。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因为鲁迅先生的故事便很多的人明白了道理。

现在的我们是快乐的,不用因为父亲的病所担心。不过你可曾知道,鲁迅先生的童年很快乐,但却和枯燥,不像我们有手机电视。

童年离我们渐行渐远,回忆那些小事,还不如像鲁迅先生那样用笔写下来,让我们记忆的童年,和鲁迅先生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秋夜读后感6

每次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总会有一股激昂之情在心头腾涌。可当我翻开《朝花夕拾》这本书时,它让我感受到的则是童年的美好和那渐渐遗忘的乐趣。

《朝花夕拾》这册杂文集就具有这样的魔力。它用淳朴,清新的语言描写出了鲁迅童年是种种有趣的事。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则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文章。在文章里,鲁迅写出了他对《山海经》是如此的渴望,甚至彻夜难眠。而长妈则是为了完成鲁迅日夜渴求的愿望,让鲁迅得到知识的果粮,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种朴实而真挚的爱着实令我大为感动。

在那个年代里,小孩子能得到一本书是多么不容易的事。而又有多少人为了汲取知识的养分而苦苦渴慕。而在我们生活的现代,书店,网站遍布,各式各样的书籍随手可得,可又有多少人用心地去阅读?大的、小的书店、书城林立,在其中的人却寥寥无几。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一部分整日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像阅读这样能让人精神愉悦的事却很少有人去做,这难道不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鲁迅的童年充满欢乐,那是一种淳朴,自然的欢乐。而现代孩子们的欢乐却来自于网络游戏,以及一些本不是他们这个年纪该做的事,却乐在其中。我多想像鲁迅那样与大自然做朋友,与可爱的小虫们为邻,而不是整天在钢筋水泥间穿梭,可这个愿望什么时候才会实现呢?

这也正是我们再阅读《朝花夕拾》中应该有的反思,如此才会有进步。

秋夜读后感7

如果说一颗宝石封存多久,仍然会大放异彩的话,那么鲁迅先生的妙文《秋夜》比宝石更能经得住岁月得起的检验,闪耀着伟大的思想光辉。

《秋夜》是鲁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托物言志散文,它为象征散文民族化的创造提供了全新的典范。

整个文章充满了萧瑟冷清的基调,就像黑暗的旧社会,它牢牢地锁住了人们的心房,压抑而无奈,必须像文章中所描写的枣树那样直刺天空,划破阴暗的笼纱,获得黎明的破晓,如果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就会发现文章的许多意象都带着这样的气息。

当鲁迅点上一支烟,祭奠死去的飞虫时,他没有这样想到,总有真的勇士会不畏夏的炎热,不惧冬的寒冷,奋勇直前。他们总有不会消灭的梦想,以生命为代价。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传达出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人们的同情,又表达出了对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对于枣树的描写,作者写出了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和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战斗者的肯定,也是其人格精神的写照。

鲁迅将自己的生命与远方相连,他愿用肩底住那黑暗的闸门,为后世开启通向理性的大门,鲁迅无愧于”中国魂”。

秋夜读后感8

我的灯和酒杯上落满灰尘,但通往远方的道路却宁静致远。

———题记

深夜,一间旧屋,一盏小油灯,一柄长烟斗,一张硬木方桌,他,常常在这里写下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他常常穿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一个隶书“一”字,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射出高于常人的敏锐洞察力,他,就是鲁迅先生。

这次我所感的文章选自他的散文诗集《野草》,读鲁迅的文章,我真切的感受到有一股力量隐于文字、融于文字,他仿佛呼出即来。那股神秘的力量似乎要撕碎所有隐藏的秘密,一切的一切都将袒露无疑,再读之,我看到了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欲绝要改变旧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人民麻木思想的悲切。鲁迅先生在一次次失望和悲痛中仍不放弃手中的标枪,以笔为武器,以尖锐的文字为子弹,狠狠地扎进敌人的心脏,为中国、为世界、为全人类贡献思想解放的能量。

秋夜里,有两棵枣树不惧严寒、灰暗,傲然,笔直,将最直最长的几枝铁似的直刺进晦暗的天空(象征黑暗势力),月亮囧的发白,(象征黑暗势力)天空也狭着鬼眼,读到此处,我方才懵懂明白,鲁迅先生虽以笔为武器进行斗争,但其战斗力是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一位革命战士激昂的斗志和对未来美好的希冀;后窗上的玻璃丁丁作响,无数小飞虫在玻璃灯罩里撞得奄奄一息,但绝不轻易不放弃,前赴后继。我怅然若失,感悲飞蛾命运的短暂,却在良久后领悟到:中国的革命正是由一些像飞蛾这样无畏死亡,追求正义和光芒的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飞蛾扑火,力量若如鸿毛,意义与价值却重如泰山。鲜血与牺牲浸透通往成功的道路,折射出人性对光明的渴求,正如鲁迅在《故乡》里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是鲁迅在黑夜里与黑暗的斗争,这是属于中国人的革命之路;两棵枣树,落尽繁浓绿荫,只余一身孤寂皮囊,但好在坚毅、镇定,欲于天公试比高。我想,这就是鲁迅文章背后荡漾着的力量,那恰如其分的与流淌在中华大地上汹涌澎湃的黄河流淌入中华国人的心一样。现如今,在国人心中狠狠地扎根立牌,刻进灵魂,成为思想懒惰的救赎。这也许这就是我从鲁迅先生的文章里体悟出来的,小则一个人,须成才,必经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放于社会,这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鲁迅后花园里无声无言的斗争,在某种程度上似乎重现了当时笼于社会的错综关系,这也许就是中国革命时期复杂的社会缩影中的一页吧。

鲁迅很伟大,我已难用我的语言去形容,《新民主主义理论》里评论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他没有把黄金时代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的追随者的`精神的火花,孕育着那个时代的斗争精神,引领着那个时代的文化,演绎着那个时期的文明。

恰如未来人类历史学家所言,唯有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即罗曼·罗兰所说的“以心而伟大的英雄”才是推进文明延泽永世的,就好比人们会永远讴歌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也将会永远是英国人的骄傲。只有“以心而伟大的英雄”才是独立的创造,他们只有奉献,没有夺取,便如鲁迅所说,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鲁迅将自己的生命与远方相连,他愿肩住那黑暗的闸门,为后世开启通向理性的大门。鲁迅无愧于“中国魂”!

秋夜读后感9

《秋夜》是鲁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托物言志的散文诗,它为象征散文诗民族化的创造提供了全新的典范。

文中有多种意象,开篇首先提到“枣树”,它象征着与黒恶势力抗争的进步力量。文中第一段“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可谓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叙述。第一个这样说的人,我们说他聪明。第二个这么写的人,我们会说他傻蛋。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适合模仿。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自己特有的风格。

第三段又提到了“枣树”,与第一段相呼应。枣树,虽然落尽了叶子。但是,最直最长的几枝,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一个“刺”字,实指刺天空,刺月亮,暗指直刺社会的黑暗,与黑暗势力作斗争。

接下来,第二段写“奇怪而高”的天空,它象征着压迫和摧残进步力量的恶势力。天空,“闪闪地鉫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第四段,枣树,“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的眼睛。”既然枣树象征着与黑恶势力抗争的进步力量,同时,它又要制“天空”于死命,那么“天空”是压迫和摧残进步力量的黑恶势力就毋庸置疑了。

之后,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做着“春的到来”的小红花象征着善良的弱者。小野花,天空将繁霜洒在它身上,在冷的夜空中,瑟缩着做梦,它梦到春。它隐忍地一笑,虽然被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小红花,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这是一个弱者的生存之道。

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含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黑恶势力的’抗争和愤怒,对英勇抗击黑暗势力的革命者的崇拜和赞美,也表达了自己与黑暗势力作韧性斗争的意志。

作者精于锤炼字句,“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一个“砍”字,突出了当时我的心绪的繁杂,只有“砍”,才能让它平静下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一个“敬奠”,突出了“我”对“英雄们”的尊敬。“精致”一般用于物品,此处却用来形容动物,富有新意。同时,作者善于使用修辞,将小青虫比喻成向日葵子。蜜蜂都唱起了春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语言精致,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意象空灵,采用最普通的意象,表达最深奥的道理。结构严谨,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

《秋夜》不愧是一篇优秀的托物言志的散文诗,相信大家读后,都会有一种收获。

秋夜读后感10

鲁迅笔下的秋夜是富于张力的。奇怪而高的夜空有冷眼的星星;细小的红花在凉风中瑟缩着做一个来春的梦;还有枣树铁一样默默直刺向夜空,月亮便窘得发白。这些拟人,所带来的并不是灵动,神奇的感受;也非凄清萧索。大概是一种冷冷的感觉。好像与这现世并不相连。它们自立于世界之外,并对万物投以冷眼。

静夜容易勾起未眠者的思绪。而秋夜的确也太过于冷清了。春还是很久之后,久到只存在于小花冻得红惨惨的梦中,她梦见了热闹的春,又有了希望。然而,一旦春来临了,秋也便不远了罢。生命不就是这样进行着回环往复吗?枣树想通了这点,自顾自舒服地欠伸,同时也要伸长铁般的.枝桠直指天穹,问他为何要有这四季轮回。这沉默的问讯使鬼眼的天穹不安,便要逃离世间。

于是秋夜中的作者笑了,是一种压抑着,害怕惊动他人的笑声。他在笑什么呢?是为枣树的坚持,还是红花的梦,是以为有深意的夜空?又或是为夜的深静而不安,以笑声来驱散恐惧?这些我不知道。我并不知道彼时彼地的作者想到了什么。猜度也太牵强了。但以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小花是空想者,只有在梦中幻想着春,他们太软弱,往往逃避现实;枣树是悲观者,自以为明白了生命的真意,固执坚持着一些无用的事情,消极等待春天,却不为春的来临做出努力。天穹更是徒有其表,以为大有深意,其实不堪一击。

然而飞虫,渺小的飞虫。情愿为光明付出生命。他们以生命的代价去迎接一个光明的春——纵然那只不过是可笑的幻象。

春。春是希望,是那些奋斗在寒冷秋夜战士们心中所渴望建立的未来。他们渴望万物的新生,渴望摧枯拉朽,渴望繁荣和自由。然而,秋毕竟是太长了,漫长到其中一些人放弃努力而甘心等待。却还有另一些人为了春而献身。他们是真的勇士。

当鲁迅点上一支烟,祭奠死去的飞虫时。他有没有这样想到,总有真的勇士会不畏秋的寒冷,奋勇直前;总有不会消灭的梦想,以生命为代价。

秋夜读后感11

还记的上初中时就接触过这篇文章,仅仅从语言特色方面去学习,而今带着对鲁迅深刻认识社会的思想再品读文章,又有了新的思考。

整个文章充满了萧瑟冷清的基调,就像黑暗的旧社会,它牢牢的锁住了人们的心房,压抑而无奈,必须象文章中所描写的枣树那样直面天空,划破阴暗的笼纱。获得黎明的破晓。如果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就会发现文章的许多意象都带着这样的气息。

如果说一颗宝石封存多久,仍然会大放异彩的话,那么鲁迅先生的妙文《秋夜》比宝石更能经得住岁月的洗涤和检验,闪耀着伟大的思想光辉。

表面看,《秋夜》不过是一篇千字有余的随记,初读之,你仿佛被她那朴实无华的文风和抑扬起伏的情绪所感染,恰似荒野之草,清淡有香。

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夜晚,有淡蓝色的夜空、苍白的月亮、闪烁的星星;有两株枣树、不知名的粉红花;还有恶鸟、灯和小飞虫。就是这几个简单的元素,构成了鲁迅先生《秋夜》的冷色画面。“天空奇怪而高”;“月亮窘的发白”,“也暗暗的躲到东边去了”;“恶鸟”发出怪怪的“笑声”;而“粉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的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只有“枣树”虽然仅剩“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小飞虫“为了追求光明,她们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尽管遇到”昨晚新换的罩“,但他们的奋斗精神值得人们去”敬奠“。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虽然当时处在徘徊的`状态下,却对”枣树“和”小飞虫“予以颂扬,对不知名的粉红花予以鄙视。

现在看来,”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中国大地上最普通的树;”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的小青虫,也是毫不耀眼的飞虫。即使他们那么普通,那么不耀眼,却是创造世界和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今天的秋夜也不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而是灯火通明,充满安宁,充满和谐的秋夜。奔向小康社会的人们个个意气风发地工作着和喜气洋洋地生活着;美好的春天永驻于枣树的枝头,结出丰硕甜脆的硕果;追求光明的”小青虫“的后代们把热情交给太阳,踏上了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

本内容由st002收集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hxzm.com/69622.html

(0)
st002st0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