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读后感想怎么写 井底之蛙读后感(4篇)

“井底之蛙”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见识短浅、视野狭窄,无法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像井底的青蛙这样的动物,它们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空,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它常常用来比喻那些缺乏广泛经验和知识的人。以下是有关于井底之蛙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井底之蛙读后感想怎么写 井底之蛙读后感(4篇)

井底之蛙读后感1

从新闻中得知莫言的《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一方面是出于好奇,想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作品是什么样子;一方面纯粹是为了时尚,在那个电视、广播、网络大肆宣扬莫言的日子里自己不显得那么落伍。这本书是我读了一周。

看到《蛙》这个书名(题目),我以为是关于青蛙的什么事情,但看完故事,方知这一猜想大错特错。即然是讲计划生育的,为什么不用“蚁”作题目呢?人生如蚁啊,人多得像蚂蚁,也确实需要控制生育啊。但看完这个小说,我不得不佩服用“蛙”作题目的妙处,它不仅精准而且大有深意。因为蛙是由蝌蚪蜕变而来,而蝌蚪又与显微镜下的人的精子十分相像,据说也与人体胚胎初期发育形状相像,而且蛙的生殖能力十分强大,是支持计划生育的强大论点。同时,我认为名字越短越能激发人的探知欲。《蛙》的’一声,莫老师的这个目的也实现了。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我也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通览全篇,这些人物个性鲜明,又互相影响、相互交叉,人与人互相纠缠,故事情节相互纠缠,形成一幅人头攒动攒动、人事纷纭的画卷。

井底之蛙读后感2

井底之蛙的故事大家不陌生吧,说是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我曾无数次在脑海里回忆这个故事,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井底之蛙,虽然我没有骄傲自满,但我所知甚少,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知识是我不知道的。打开几位校信通博腕的.博客,他们的文章谈古论今,无不体现着厚重的的文学修养,扎实的写作功底,独特的个人见解……这使我越发的惭愧,为人师称职否?以至于写完文章竟再三考虑,能发表给别人看否?

世界无限广阔,知识永无穷尽。我只看到了整个世界的一个狭小狭小的角落,以后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努力让自己知道的更多些吧!

井底之蛙读后感3

栖在井里的青蛙在井边碰上一只从东海而来的大鳖。青蛙看见大鳖,便对它心满意足地吹嘘自己的惬意:“你瞧我住在这儿多么快乐呀!我从井栏上蹦进浅井,可以在井壁的缝隙里小。在井水里游耍,水面就托住我的胳肢和下巴。在软绵绵的泥地上漫步,淤泥就漫过脚背。看看周围的红虫、小螃蟹,它们谁也不能比我自由自在。”

井蛙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的安乐:“我独自享受这口井儿,得意洋洋地站着,真是快乐极了。”它对海鳖发话,“先生,请问您,为什么不常常来光临咱水井,游览观光一番呢?”

海鳖经不住井蛙的怂恿,抵不住它的诱惑,也走到井边去瞧瞧。谁知它的左足还没踏进井底,右足却被井栏绊住了。它进退不得,迟疑了一会,回到了原处。

海鳖算是亲自领教了一番青蛙炫耀不已的`井边环境。它忍不住向井蛙介绍大海的景象:“我生活的大海用千里的遥远不足以形容海面的辽阔;用万尺深度不足以穷尽海底。在大禹时代,10年中有9年遭水灾,海面也并不因此而上涨;商汤时代,8年中有7年遇旱灾,海水也并不因此而下降。你要知道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而涨落。这也就是我栖息在广阔东海的乐趣!”

小小井蛙听了大海鳖对大海的描述,吃惊地瞪着圆圆的小眼睛,满脸涨得绯红,羞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认识。通过井蛙与海鳖的交往与对话,告诫人们:只有开阔眼界,才能解放思想。自以为是,自鸣得意往往是“闭关自守”、孤陋寡闻的结果。在井里面不一定好,因此青蛙眼睛才红。

井底之蛙读后感4

成语故事《井底之蛙》叙述了一只常年生存在井底的青蛙遇到从东海来的一只大鳖后所各自谈论的自己的生存环境。谈论中,青蛙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满意,并向大鳖大肆炫耀,殊不知大鳖的生存环境——大海比它的一口枯井要好上多少倍呢!

也许,青蛙不曾想过,这口令它自豪的枯井其实是那么地渺小,也不曾想到在自己的这块“小天地”外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无边的天空……青蛙不知道自己的眼光是那么狭窄,心态是那么自满,只会满足与自己的那块“小天地”的它是永远不会明白外面世界的精彩与美好的’。

《井底之蛙》的故事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一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学。

其实,我们身边就有一些认为学好书上的知识就足够了的同学。可是,他们错了,光学好课内的一些“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多读一些对我们有益的课外书籍、刊物,这对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是很有帮助的。而多翻阅一些报纸、杂志也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量,让我们了解当前的热门话题……如果我们只学好了课内的知识,那我们的目光就太浅短了,那不就是一只真正的“井底之蛙”了吗?

这就正如顾宪成先生所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们,让我们跳出井底,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成为21世纪的小主人。

本内容由st002收集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hxzm.com/66865.html

Like (0)
st002st002

相关推荐

  • 2024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范文(4篇)

    读后感,是指读完中国历史故事后,对故事中的情节、人物、事件等的理解、感悟、启发、心得体会等。它是对故事内容的深入分析和评价,也是对故事所表达的主题、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个人解读。读后感…

    2024-01-26
    070
  • 《中国神话故事》的读后感范文2024版(10篇)

    中国神话故事的读后感,指的是读完中国神话故事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可能包括对故事的理解,对其中人物、情节、主题的看法,以及从故事中获得的人生启示等等。读后感是一种个人化的体验,不同的人…

    2024-01-16
    030
  • 最新版山海经读后感100字免费范文(5篇)

    山海经读后感100字中,“词”指的是书中的词语或概念。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某个情节、某个观点或某个主题的感悟,也可以是对全书整体的评价。因此,读后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表达。以下是有关…

    2024-01-09
    0150
  • 2024北京的春节读后感范文(6篇)

    “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读者在阅读某篇文章或某本书后,结合自身感受和经历所表达的心得、体会、理解和感悟等。在这个情况下,“北京的春节”可能是书名或者文章名,而读后感则是读者对这本…

    2024-01-17
    060
  • 狼王梦读后感 读狼王梦有感600字优秀作文(10篇)

    “狼王梦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对阅读《狼王梦》这本书的感想或理解。以下是有关于狼王梦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狼王梦读后感1 《狼王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生命的力量、狼的…

    2023-11-15
    050
  • 2024吹号手的诺言读后感范文(3篇)

    根据您的语义,您咨询的可能是《吹号手的诺言》这本书的读后感。《吹号手的诺言》读后感是指阅读完《吹号手的诺言》这本书后,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的文字。这些文字可以是对书中情节、…

    2024-02-12
    070
  •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8篇大全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读了“没头脑和不高兴”这篇文章后得到的感想。以下是有关于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1 我今天看了一…

    2023-11-23
    090
  • 《昆虫记》读后感范文 《昆虫记》的读后感想(14篇)

    《昆虫记》读后感是指读者阅读完法国作家让-亨利·法布尔所著的《昆虫记》后,对书中所描述的昆虫的生命过程、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等方面的内容所产生的感想和启发。它可以是读者对昆虫世界…

    2023-11-24
    060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