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读后感”中的“读后感”指的是读完《活着》这本书后产生的感想和领悟。
《活着》是余华老师的一部杰作,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它涵盖了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通过福贵的经历,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变迁中的艰难生存境遇。读完这本书后,读者可能会对人生、命运、家庭、爱情等话题产生深刻的思考,同时也可能会对生命的坚韧和顽强产生更深的感悟。因此,读后感就是读者在阅读这本书后所产生的情感、思考和领悟的记录。以下是有关于余华活着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余华活着读后感1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余华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人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他人活,更不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享受所谓的物质生活而活,我们活着是对生命的渴望,更是对幸福的追求。我是怕死的,因为我亲眼见了亲人是如何离去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自己的心情,尽管当时我只有十岁,但从亲人们的痛心与悲伤中,我感受到了死亡的可怕,那时的我开始有了对生命最真切的渴望。
作家余华在这本书中表现的死亡更让我震撼,那些或平淡、或惨烈、或失望的死,无一不让人思考生的意义。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坎坷,遭受了种种不幸,家中破产,先后失去父母妻子儿女,他是在死亡的相随下活着的,接踵而至的死亡将他的生活撕裂得粉碎。但是我认为他又是幸运的.,在那个漫长黑暗的时代,他娶了一个好妻子,有懂事的孩子,虽然亲人相继逝去,但他乐观又坚强的活了下来。活着不是最大的幸运吗?
余华说“活着”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词语,它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的责任,忍受现实的幸福或苦难。生活中,总会听到有人唉声叹气,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他们忍受不了生命的责任,所以生活充满了负能量,他们只看到了现实的苦难,却忘记了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忘记了活着可以欣赏生活中的多姿多彩,更可以感受到爱与幸福。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真切的意识到活着就应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享受美好的每一天,活得有意义,活出精彩,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等到哪一天死亡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余华活着读后感2
《活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主人公以前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杯具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应对自己的过去能够冷静的回忆与论述。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庆幸自己以前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无遗憾!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那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完美,而是对一切事物明白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潜质,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取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我们此刻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能够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3
人是为了纯粹的活着而活着,而绝非为了活着之外的事情而活着。——余华《活着》
第一次读余华的小说,当时是从十点读书上看到的,对于一个佛系女来说,更多的是每天夜里去听主播磁性的嗓音下,讲述着富贵的一生,每天听上两小节,陪伴着入睡,思考着人生。
无可厚非的是,悲剧往往比喜剧更能扣人心弦,死亡在作者小说中司空见惯,可是非得要至亲全部离开,小说的主题就格外的鲜明?也许这是对富贵的报应,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大户人家
《活着》这本小说可谓是余华的巅峰之作,作者在笑中有泪的故事里难以言喻的`是一种苦涩之意,推荐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下。在书中你能看见兴盛、衰败、颓唐、生活是怎样折磨一个人,看见离奇却又平凡的人生。
主人公富贵年轻时沉迷赌博败光家产,气死父亲;为母求医的路上被军队抓去当壮丁,从战场上回来后,独子有庆捐血过多致死;女儿凤霞难产离世……但正如作者所言,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富贵和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
生活对富贵而言,真的就一条路,没有分叉,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躺一会再站起来,继续蹒跚前行。他对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与理解。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活着让生命变得有韧性,所以活着成了一件幸福的事。如果我们还在抱怨生活里的不如意,为生活的不完美而纠结发狂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你会更加感恩和接纳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平静与幸福,接纳生活给予的不足与苦难。
的少爷,活着就是享乐,人生没有目标,吃喝嫖赌,堵着堵着一发不可收拾,家底败光。黄粱大梦终于醒了,富贵开始转向人性的善良一面,勤奋劳作,爱护家珍,疼爱儿女,温情犹在,然而苦难却一直牵绊着富贵,身边人相继离去,就连不到三岁的小外孙都不放过,只剩富贵一人孤苦伶仃,还有那头老黄牛,他给黄牛也起了富贵的名字,揭示了主题。
生易,活易,生活却不易。我们听了好多前辈的经验也没法切身领悟,非得撞的头破血流才安安分分,从青涩学生时代到入社会,这个转换是否适应?想必大多数人都感同身受,社会不好混,可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这是真的。
要用的东西都很贵,所以抓紧时间提升自己。好好爱自己。
余华活着读后感4
“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要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我觉得这部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让人更加真实的领悟什么叫做坚强的生命,或者说一个人到底可以承受多少苦难。同时也引导每一个读者去思考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一本书,看哭了整个下午,为人物的相亲相爱所感动,又被故事情节的曲折所折磨,可是我却会有一种很强烈地想读下去的欲望,越是悲惨,越想去看到一点希望。于我而言,看完了活着,我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先是无限悲哀,悲哀过后是久久不能平静的内心起伏。福贵总是带着对生活的渴望,努力生活下去。虽然和他一起生活过的所有亲人都死在了他前面,但面对这样的打击,他还是挺了过去,很让我动容。在福贵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人对于苦难的无限承受力。我感受到的是活着这件事本身的不容易。活着远比死了困难得多。一个人能够随意了结自己的生命,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事实上也有很多人是这样做的。因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每一天,都要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和生活本身赋予个人的各种酸甜苦辣。但是因为种种活下去的困难,我们就不活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一直深信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教人向善的。余华的这部《活着》无疑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觉得它向我们传递的是人对于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人的一种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的美好。对于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在中国老百姓的观念里也一直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样的俗语。而余华在这部作品里面更是具体形象地用各种各样的事件向我们阐释了这句话。家珍得病走了、有庆输血过度走了、凤霞走了,就连苦根都离开了。生命中的亲人一个个逝去了,生活一次次地打击着福贵,可他没有妥协,没有失去生的希望。这本身就足以让人震撼,我们不得不去思索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如果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福贵的一生的话,他这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余华在这里用第一人称去叙述整个故事,福贵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他所经历过的这一切由他自己的口讲出,让读者读来一方面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第一人称叙事也容易拉近读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读者亲历现场,直面这场残忍,读者的阅读体验自然而然就更加深刻了。我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福贵经历过这么多的苦难仍然和它的老牛相依为命地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活着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至今都印象深刻。余华在书中写道:“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我觉得这段话很有价值,至少会给很多在痛苦中挣扎的人一些触动和安慰吧。这句话提醒我们思考人这一生到底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上学的时候努力学习,为的是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而在这求学的过程中,我也经历过一个朋友因为生病而离开,一些同学因为成绩不理想或者压力过大不堪重负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个漫长的求学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想,如果我的那些因为一时的失意而轻生的同学们,看到了这本书或者这句话会不会有一丝丝的触动呢?
我认为,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觉得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或多或少地遭受了一些苦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暂时的苦难而失去生的希望和勇气。在我每次心灰意冷,甚至觉得还不如死了算了的时候,我都告诉自己想一想福贵。
我想这就是这部作品的力量吧。它赋予人活下去的勇气,不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让人心平气和地去承受命运赋予我们的一切苦难。而我们在承受了苦难之后,一定会从中汲取养分成为更好的自己。
余华活着读后感5
活着,是无论外界如何起起伏伏,都能保持内心的平稳和乐观。
决定开始读这本书时的自己正深陷自我怀疑,不停的思考人生的意义,一度无法自拔。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下,我开始了读这本书。
起初是冲着书名去的,觉得这本书一定蕴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像是读完之后就能大彻大悟,生龙活虎,人生焕然一新…然而在读之后,我的这个预想并没有达成。在读这本书的前几章时,实话说,我曾一度想过要弃书(事实是,我也确实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搁置了2个月),当时主要是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在那个年少纨绔的福贵身上找到丝毫的共鸣,也觉得前期他的惨全都是他自己作的结果。但是到后来,当我再一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当我不再是带着自己的目的性试图去书中寻找答案的时候,当我开始站在福贵的角度去体会他人生坎坷的时候,我开始感受到了那种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活着的力量。
也许活着是福贵在输光家产之后,能够痛改前非,从头开始,把鸡养成鹅,鹅养成羊,羊养成牛的勇气;也许活着是福贵被充军在战场上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依旧坚信自己可以活下去的信念;也许活着是家珍即使重病卧床,家里穷困潦倒依旧把自己穿戴整齐,梳洗干净的’态度;也许活着是福贵即使食不果腹依旧不埋怨不妒忌努力挣扎的积极;也许活着是福贵看着身边的亲人子女一个个相继去世最后孤身一人却依旧活好当下的那一份不灭的希望…
也许活着很难,因为需要面对很多人的自私自利,事的与愿相违;但活着也很好,即使会遇到坏事,但好事也一定会来!所以,无论外界如何起起伏伏,都要保持内心的平稳和积极乐观,你的感受即是世界,共勉!
余华活着读后感6
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余华》,是一部关于一个小人物与他家人,在饥饿年代挣扎生存的书。
最初,书中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浪荡子,仗着祖辈积累下来的财产,整日游手好闲。有一天,他在赌场里把钱输光了,从此他们一家便过上了穷困潦倒的生活,而命运也再没有垂青过他。
《活着》的发生时间是在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期间。每个时期他都会失去几位亲人,然而他却像石缝里的草,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恶劣,他都顽强地生存下去。但命运弄人,当改革开放后,全中国迎来了春天,农民们也不例外(福贵在破产后成为了农民),开始包产到户了。可惜此时福贵的亲人都已经全部逝去了。
可以说福贵的命运是悲惨的,他为活着而苦苦奋斗,但最终却孤独终老。我认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国家贫穷,个人也只能苟且偷生,就如本书里的’福贵那样。虽说年轻时确实放荡,但贫穷让他认识到了生活的艰辛,他从此艰苦地当牛做马。余作家是这么形象地比喻——他要让鸡变成鹅变成羊变成牛再变成马。(注:这里是把财富比作动物)然而“吃大锅饭”却让他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马”又付之东流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福贵经历了赌光家产和再度破产,这些都让他活下去的信念更加坚定,且他也算逃过了一劫。而当初赢了他的家产的龙二,却因为“地主”这个名号而被杀掉了。
《活着》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为活着而活着”的道理。即使福贵赌输了全部的田地,但是他为了活下去而放下面子,厚着脸皮向龙二租了五亩地,从地主降为农民。苦难促进了他的成长,成熟了他的心智,让他懂得:也许前方仍然一片灰暗,但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将生活进行下去。这就是“为活着而活着”的精神,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坚韧不拔。
活着就会有希望,有句古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活着而活着”,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在动荡年代里,活着就是一种胜利,并且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生不息。
余华活着读后感7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题记
在大学期间就经朋友介绍看了根据《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葛优和巩利主演的,深有感触。最近才有机会读到原著,竟然带给了我更大的震撼!
这是一部血泪写就的文章,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人间一切惨剧,从腰缠万贯到倾家荡产,并气死了自己的父亲;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变为每日为三餐奔忙的穷苦农民;明白了要珍惜妻子儿女时,却被拉去当了壮丁;好不容易回到家,母亲也不在人世,女儿却变得又聋又哑,又不得不面对生存的压力;儿子刚懂事,却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中年丧子);为女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伴侣,她却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留下了一个刚出生婴儿;接着妻子生病而亡,女婿搬运时被压死,仅剩爷孙俩相依为命;外孙却因为吃豆子被撑死!
我很佩服福贵,我佩服他的坚忍,因为他还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他的一生是不幸的,活着就是一种苦难,人生大抵如此,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痛苦悲伤却是漫长的,很少有人因为一件开心的事快乐一个月,而很多人会因为一件事伤悲一年。
福贵曾经拥有他当时想拥有的’财富、地位和女人,他没有珍惜,他失去了这一切,但他却得到了爱,他拥有他的母亲对他无私的爱,拥有他的妻子对他忠贞不二,拥有他的孩子、女婿对他的尊敬和孝顺,而正因为他拥有并珍惜这些,他经受了怎样的打击?!是什么给了他活着的勇气?我没有答案。我在思考,在探索!也许这里面包含了生命的意义,题目太大,我不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生命因为存在而有意义,活着就有意义,可能福贵经过这些遭遇后,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我发现我几乎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我的感想,或许我不该在看完《活着》后写什么读后感,我还要继续思索。
不管发生什么,也不为什么,好好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8
最近,赵宝刚导演的青春三部曲的第三部《北京青年》正在热播,偶然间听到它的片头曲,名字叫《活着》。歌里唱道:“生活啊生活,离不开折磨……这就是生活,就这么活着吧。我们离不开生活也难免犯错。爱过了错过了伤过了痛过了,也曾失落过,到最后你还是会爱上这生活……”听到这首歌,激起了我想看看这部电视剧的冲动。活着,就这么活着。我不禁想问,怎样活着?怎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就这样涌入脑海。当然,当问题出现在脑海的时候,大脑也会随即寻找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于是我联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余华的`小说《活着》,小说的理念是活着的本质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充满辛酸血泪的沉重人心的小说。在介绍小说之前,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作者。余华,当代著名作家,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迁居浙江海盐,现定居浙江杭州。在其青春成长期间,学习了一回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从文后先后发表了很多作品,被翻译为多种文字,畅销国内外,对社会的影响颇深,因此也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奖项。《活着》是其著名代表作之一。
《活着》叙述了在中国三四十年代时,一位地主少爷福贵因为赌博输光了家产,后在为母求医的路上误打误撞被国民党抓去充当壮丁,最后成为共产党解放军的俘虏。返回家乡后得知母亲早已去世,可爱的女儿也成了聋哑人,但还好,他的儿子聪明机灵,活泼可爱。然而,命运很残酷,悲剧逐渐来袭。之后的日子里,他经历了人世间莫大的痛苦,他的妻子、女儿、儿子都相继离去,从此与他阴阳相隔,只剩下一头老牛陪伴在他身边。《活着》向人们揭示了人活着的本质,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中主人公福贵承受了人生中的巨大苦难,洒下了无数的泪水,但依然没有绝望,因为他还活着。活着,就这么活着。没有希望,没有绝望,就这样活着,直到生命终结。
余华活着读后感9
周日晚上,我花了3个多小时,一口气读了一本爸爸的小说——《活着》。
合上书以后,我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想哭却哭不出,说他们可怜但好像又不可怜。
余华是在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称叙述其看似悲惨的一生。地主家儿子福贵好赌,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在还债路上又被抓去当兵,误当成了国民党。几年战争后,死里逃生,逃出来回到家,发现父亲已经死了。接下来女儿因发烧耽误医治也变成哑巴了,原本好好的一个家变得支离破碎。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风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还有外孙苦根也相继遭遇不幸,这一大家子最后就剩福贵一个人了,最终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数人的想法看来,他最后的命运一定不是疯就是自尽。可福贵依然乐观地活着,因为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也是全书的亮点所在——活着就有希望。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华,本应是余华在讲述福贵的故事,应该使用第三人称,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让人觉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书中的我,在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之后的坦然。
家人一个接一个相继去世,富贵被一次次的打击,这里面,不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还有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他没有抱怨、仇恨,而是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抱着乐观的态度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理。
活着本身就很艰难,延读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了。
活着,就够了。
余华活着读后感10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终。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从一个少爷吃喝玩乐到最终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最终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终,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成为一个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的肯定与颂赞。
余华活着读后感11
早上泡在图书馆看完了余华的《活着》。我不明白该怎样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夜,乐观而坚强地活着;说他幸运,他又亲手埋葬了自我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
我看到两个福贵一样黝黑的脊背在余晖中发光,听到老人用浑浊的嗓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响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书以老人的叙述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听者,坐在午时的山头上,听老人默默细数。正如作者所说,很少有人能这么详细地讲述自我的一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福贵这大半辈子都用在回忆过去了,一个人守着7个人的人生,不断在脑海中放映,无论巨细。
就像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人福贵责骂老牛福贵道:“今日有庆,家珍耕了2亩田,苦根还小,也耕了1亩田,你呢,我明白你年纪大了,也就不说出来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那里就仅有一人一牛,哪儿来的那么多名字?福贵得意地解释说:“如果它(牛)明白仅有它在耕作,就会偷懒的。”呵,多么趣味而忧伤的画面,其实福贵和他的牛一样,他们都假想着自我的亲人还在,所以从来不曾忘记。
故事的最终,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仿佛是想要哭出来的,但却又觉得连福贵自我都从未哭泣过,我又在那里流着谁的眼泪呢?
原先,《活着》便是的幸运,亦是的勇气。
余华活着读后感12
1、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3、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家的羊棚里。
4、抬担架的都猫着腰,跑到我们近前找一块空地,喊一、二、三,喊到三时将担架一翻,倒垃圾似的将伤号扔到地上就不管了。
5、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6、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7、女人啊,性子上来了什么事都干,什么话都说。
8、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坟里的烂骨头,也不会向你要饭。
9、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是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
10、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11、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
12、家珍是你的女人,不是别人的,谁也抢不走。
13、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14、喂,你知道老良在哪里?死啦妈的,他还欠我一个银元呢
15、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坟里的烂骨头,也不会向你要饭。
16、俗话说是笨鸟先飞,我还得笨鸟多飞。
17、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18、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19、你的命是爹娘给的,你不要命了也得先去问问他们。
20、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21、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22、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23、女人都是一个心眼,她认准的事谁也不能让她变。
24、那时候最多的就是子弹了,往哪里躺都硌得身体疼。
25、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26、那件绸衣我往身上一穿就赶紧脱了下来,那个难受啊,滑溜溜的像是穿上了鼻涕做的衣服。
余华活着读后感13
稻盛和夫认为“人生的推动力是命运,人生的横轴是因果报应法则,心生念,念生因,因生果,长远视之,因果必相合。”
人各有命,相信命运的存在并不是什么迷信,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从而明晰生存之道。稻盛和夫以他一生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否定命运,徒劳无益,岂止无益,甚至可能有害。
也许在这个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很多人不相信命运,更不会相信所谓的因果报应,稻盛和夫认为因果报应的“果”,有时候可能立现,但大多很难如此,倘若将时间跨度延长,20年30年来看,存善念,行善事,必得善果;动恶念,行恶事,必有恶报。
稻盛和夫的观点也许有人看了将信将疑,嗤之以鼻,而随着年龄逐渐增加,越发相信了,相信本身就是一个信念,我们可以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我们的内心不能没有信念,信念会支撑我们度过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人生。
心生念、念生因,我们就会经常查思自己的思想,我们是否时常在抱怨,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他人,有没有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古今中外的各种宗教、学派、思想等很多很多,然归纳起来很简单,都是教导人们要“积德行善”,大道至简,可是真正通达的人却不多。
稻盛和夫是很推崇《了凡四训》的,命运法则与因果报应法则两相呼应,虽说命由天定,因果报应法则的力量足以改变命运,正所谓向善、行善,必得善果。
余华活着读后感14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活着》这本书,非常的有感触。整本书主要讲的就是作者在乡间寻找民谣遇到主人公福贵,福贵对自己一生的陈述,从最初的家财万贯到后来的贫困潦倒。起初刚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人跟我说结局很悲催,我说越虐心越好。对于我个人而言,一些好的结局确实能够让人喜悦,但是悲惨的结局更能够反映出一些事物本质,也更能够让我有所警醒。
我觉得人活着脚踏实地,无愧于心就好。主人公活到最后,看着自己至亲都离自己而去白话文,这份悲痛很难承受。对我们旁观者而言,主人公是幸存者,但就福贵自身而言,那就是他们的生活。只是主人公生活在那种年代,但是那个年代像福贵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但是他们从不畏惧死亡,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们还是继续生活。每个人都不容易,只是有些人在呼天抢地,有些人在默默的坚守。可能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太悲观,或许就主人公本身而言,福贵的’一生虽然有凄苦,但是他也感受到了幸福,有一个不离不弃的妻子一直陪伴,从未嫌弃过他。当他女儿找到好归宿时他得到了满足与心安。当他看到他儿子跑步比赛名列前茅时,他内心无比的骄傲。人的一生就是需要经历很多大风大浪,生死何惧,活在当下。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活在当下,珍惜所有现在就好。人生要走的路一步都不会少,要经历的磨难一毫都不差。凡事皆有因果,不管如何选择,只要能够承受的起“自作自受”四个字即可。
余华活着读后感15
——读余华小说《活着》
也许你不熟悉作家余华,也许你没看过小说《活着》,但相信你一定听说过电视剧《福贵》,一定对剧中福贵跌宕起伏的一生唏嘘不已。
而在其原著《活着》中,读者能够感怀更多的却是那种“含泪的笑”。
余华,一直以一种先锋者的姿态叱咤于当代文坛。
然而,九十年代初其长篇小说《活着》的诞生,对作家来说,无疑意味着一种精神的蜕变。
且让我们在余华的这部心灵之作中,一起来探询一下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吧。
生命是一个简单的词,但其意义的实现过程,却是血泪杂糅,充满艰辛,《活着》中主人公福贵亦终生在苦难的枷锁中穿行。
余华将他的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中国的乡村,那是个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地方。
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那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无疑承载着巨大的苦难。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长达半个世纪间,农民福贵在种种纷至沓来的苦难的蹂躏之后,已近暮年,却仍然以一颗动态的心坚持着对生活的一往情深。
在“死亡”这种无比残忍的力量面前,他的超然,他的达观,都让我们读到两个字“坚韧”。
当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开人世,对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煎熬,就是对自身生命承载力的摧残。
回首他逐步恶化的命运,由于把家产输光,父亲被气死,随之母亲的死亡,儿子被医院抽血过多而亡,贤惠的妻子积劳成疾离开了他,聋哑的女儿因难产而死,女婿因工伤而死,最后一个亲人小外孙又因饥饿胀食豆子而失去幼小的生命……这里,死亡仿佛已成为一种繁复的惯性存在。
生命的被掠夺正如它的被给予一样没有任何理由。
岁月的残酷,生命的无常以及人生无穷无尽的苦难,都在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身上铺衍着。
然而,他却始终以一种屹立的姿态为我们深沉且又深刻地诠释了“活着”的内涵——它不是声嘶力竭地呐喊或是呼天抢地的咒骂,它不是怨天尤人的自暴自弃或是在灾难的旋涡里自甘堕落,而是需要忍受,去忍受生命中种种无常,去忍受生存环境的沉重悲哀,去忍受命运肆虐的打击与不公,去构筑起一座心泪的祭坛。
于是,执着于探索生命存在意义和精神的作家,通过福贵对于生命本身执着的热爱和尊重的表达,进行着一种哲学层次上的思考,从而提出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命题:“人是为活着而活着。
”福贵不是一个英雄,他并不具有一颗高尚的灵魂和任何惊世骇俗的丰功伟绩,但他那种直面现实的坦荡和勇气,无形中渗透出的坚忍精神却将他塑造成一个英雄。
他的那种执着的生存态度让读者在震动之余长久地经受着一种心灵的冲击,感受着灵魂对于生命的呼唤。
是的,生,相对于死而言,永远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
死,可以轻易地解脱,而生,却意味着一种忍受。
且让我们看看福贵在知命之年向“我”讲述他经历时的神态,“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犹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这里,所有对死亡的畏惧恐怖都被对生的渴念所消解。
如果我们思维的触角再向纵深开掘,福贵,作为一名终日劳作的普通的老农,他身上何以蕴涵着如此震撼人心的生命力,他又如何凭借着坚忍、乐观战胜苦难?也许,因其普通,他的朴素的哲学人生观里,生命本来就是一种接受苦难的过程,注定是一种痛苦的存在,永远无法摆脱贫苦和灾难。
我们不难发现,植根于福贵头脑中的生命观便是“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
”每个人生来便有自己的命定,人只能守着自己的命运,无论生或死,幸或不幸。
所有外在的物质条件的满足,世俗感觉中的快乐或痛苦,都只是一种虚幻,都不是让你选择生或死的理由。
真实的生活只把握在自己手中,脚踏泥土,就能获得踏实、喜悦和平安。
也许正是缘于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对生命本身的尊重,缘于“活着”本身的真实淳朴,福贵在遭受种种惨烈而痛苦的不幸之后达到人性的至境—一通脱和温情,以至于那些死去的亲人对他来说仿佛从未远离,这正是福贵形象从容而宽容,坚定而坚韧的人格精神打动读者的原因。
你也许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宿命观,一种虔诚的宗教情结,但它确实又是一种缘于生命本原的固执向往。
关于死亡的叙述,除了福贵的遭遇,作为一种陪衬,春生的死无疑也是一记重锤,敲击在读者心头,令人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反思。
春生自己所选择的死亡之径正与福贵对待苦难的豁达乐观背道而驰。
尽管我们无法否认这其中蕴涵的种种历史、政治、文化的深层原因,从生命的本质层面上来讲,他的死与曾经患难与共、历尽沧桑却仍顽强、执着地扣击生命之门的朋友福贵相比,无疑属于生命的败笔。
他是一名深受现代文明洗礼的军队干部,终日面朝黄土的福贵与之相比,生命方式无疑要迟缓得多,沉滞得多。
自然,春生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关于国家、政治、氏族命运的思索要比福贡深刻得多。
作为一名革命者,他追求生命存在的价值,追求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应有的位置与尊严,这无可厚非。
他无法承受生命的被践踏,宁可自己选择毁灭。
也许正因为此,相较于福贵以及福贵单纯的思维,面对生存的坦荡,质朴的生命观,他的生命才失去了那种韧性,尽管也曾枪林弹雨,身经百仗。
正是他的沉重使得他的生命变得脆弱,不堪一击。
也许作家无意在此刻意构筑诸如文明人与乡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与认知、生命力的强盛与委顿相互对立的模式,我们更没有太多的理由嘲笑春生的怯懦,毕竟,春生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畸形的产物,毕竟“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已从哈姆雷特的身上铺衍至今,毕竟信奉“宁可五碎不为瓦全”的春生与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的福贵有着太多的差异,然而,我们体悟到的是,“坚韧”真的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表述的词,只有活着才是所有价值实现的基础啊!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因为普通大众所信奉的简单的生活,使得他们尽管卑微贫穷却永不丧失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
活着的意义在于活着本身,尽管这会遭到种种进步哲学观的嘲笑,但你能说,他们是以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使自己的不幸转化为精神上的愉悦吗?你不认为任何一种对他们的“活着”浅薄地冠以“麻木”或是“愚昧”的批判都是一种残忍吗?这里,我们显然已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和思想去简单的思索或是评价,人生已属不易,为何不能对这片土地上辛苦跋涉的普通大众,对他们与生命搏斗的勇气与力量,对他们的痛苦、欢跃、苍凉、悲伤,对他们的乐观、顽强、执着、豁达致以最崇高的礼赞呢?正基于此,《活着》中渗透的那股渴望生存的朴素意志,那股穿透人生本质的精神力量,才达到了对苦难的“理解”和“超然”。
也许终日与土地做伴的福贵难免消极庸俗,永远无法解答“生存还是毁灭”这一深奥的哲学命题,可他同样以一种旷达超然的态度塑造了生命的丰满,诠释了活着的意义,这是他用行动向世界作出的回答。
《活着》,不仅表现了一个人物坚韧地活着的历史,同时也内蕴着一个民族顽强的客观历史进程。
正如余华所言:“《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熬”或是“忍受”,正是大多数中国人采取的应付苦难的方式。
这里的福贵无疑已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一个民族历尽风雨坎坷顽强屹立的缩影。
他的痛苦乐观执着正代表着民族伟大坚韧的求生精神。
一个人,即使遭遇重重挫折和打击,精神上也永远不会成为奴隶。
生命的终极旨归应该是而且必须是执着地活着。
一个民族,无论怎么风雨飘摇,终将在顽强的屹立中接受历史的致敬。
这些,所依凭的正是一种韧性,一种源自民族底层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人是为活着而活着”这句简单的话却包含着人生重重酸涩、艰辛,喻指着人不可回避的生命悲剧,也概括着人活着这一过程的全部意义和终极追求。
或许福贵这一人物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只是一个价值隐喻的符号,一个能指。
他的所指是让人们不要在痛苦的旋涡中颓废沉沦,而要以一种宁静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世界。
不论何时,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的希望和热爱总是最重要的,只因为生命的被赐予。
相信这种真实淳朴的表达也正是余华想要说明的哲理。
余华活着读后感16
回顾成长的历程,曾多次被问及过这样的问题:你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似曾记得,第一次面对如此问题时的迷茫与不屑一顾,因为那时感觉问及此问题的人亦或无所事事,亦或衣食无忧,而自己都不是。后来,随着年龄、知识、见识地渐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慢慢有了雏形,渐渐地懂得了人活着就是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对于那时的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最好方式,似乎就是认真学习,考上大学。因此,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似乎就是在为了考上大学而活。为此,即使是每天凌晨起床,凌晨睡觉;即使是一个月面对四次折磨人的考试;即使是牺牲着自己降的同时还要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即使这种活法真的很累很累,可我们也没有厌倦和选择逃避,仍不甘落后地勤奋努力、不懈奋斗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那时的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进入大学后,整天沉浸在大学生活的安逸、舒适中,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在不经意中渐渐地迷失、湮没,至于自己为什么活着,已毫不在乎也无暇顾及。那时在自己脑海中,活着似乎就是为了享受如此安逸的生活。
可时光荏苒,安逸的生活就如同精心编制的美梦,当你还没有悠闲去欣赏梦里的风景时,就不得不被社会的现实所吵醒。刚步入社会,就不得不去面对繁杂的工作、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接踵而至的当然是烦恼、痛苦和煎熬。记得在云桂项目的那段时光,繁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压力如同天空密布的乌云,把自己压得都快透不过气来,最严重时甚至想到了辞职一走了之。当然,那段困苦的时光总算是熬了过来,困难、压力、苦恼过后自然是成长与收获,可如今回首那些煎熬的时光,仍是百感交集也仍然有很多的困惑,经常会思考为什么当人面临如此困苦的境地时,还依然要去坚持呢,难道人活着就是为了承受苦难的吗?难道一定要在苦难中才能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吗?难道不能退一步海阔天空吗?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呢?
生活总是那么的平淡却又那么的出乎意料,时常会在不经意中创造出一些令人雀跃的惊喜,即使你还不懂的“人为什么活着”。而与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的不期而遇正好淋漓地诠释了生活中这种惊喜的存在。
人为什么活着是近期公司领导推荐给公司员工的一本心灵读本,其作者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京瓷集团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该书也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精华的凝结,更是我们广大青年人砥砺自己的励志读本,书中阐述了rutǐ与灵魂、意识与现实、宗教与科学、自由与犯罪、欲望与烦恼、逆境与考验等种种关系。作者稻盛和夫认为人是有灵魂有前生和来生的,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借助一个rutǐ来不断提升灵魂的品格与灵性,人的rutǐ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代表着步入另一个提升过程的开始。而意识在很多时候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书中也举了一个关于医生把面粉当作药丸给病人吃竟能治病的例子。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能够证明人的意识有时候确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曾经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已婚女性多年不孕,一直盼望有自己的孩子,结果有一天真的出现了妊娠反应,但去医院检查却发现并未怀孕。科学家解释这种现象成为心理性假性怀孕,这种假性怀孕反应与真正怀孕反应一模一样。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多事情我们想象成什么样就会按我们想象的那样发展,积极地看待事情,事情就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消极的看待事情,事情就朝消极的方向发展。对于宗教与科学,其实宗教是带有很多迷信的色彩的,按作者所说,宗教是在科学不够先进、人们为克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下产生的。所以宗教与科学是相互矛盾的,现代社会都提倡科学,但很多事情用科学的方法根本就没法解释。比如百莫大三角之谜及时光隧道。很多东西都不能用科学去解释,而在宗教书籍里却能得到相关的答案。对于自由与犯罪,稻盛先生在书中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他认为自由就是人们作恶的理由。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太放纵孩子的自由,使得孩子从型养成为所欲为的习惯,而不懂得克制自己某些不好的行为。书中还讲述了现在的父母不让孩子从事任何劳动,而且很多国家还提倡父母不应该让未成年的孩子参加任何劳动,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所在,因为人只有劳动的压力下才学会如何克制自己。确实如此,人的本性趋利避害、好逸恶劳,如果从小不劳动就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小孩从型养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但父母的无限包容并不代表别人的无限包容。当与别人产生冲突时,这种人往往采取最极端的方式,所以悲剧就发生了。对于欲望与烦恼,其实自己在很久之前就在想欲望与烦恼的关系。可能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人呆在家里不出门倒舒适自在,但一出去,看到琳琅满目的东西,而自己又不能把它们全部买回来,导致为此不开心,所以很多时候烦恼都是由欲望产生的。而对于逆境与考验,其实很少人会希望自己的生活会充满了惊涛骇浪般的传奇,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平平坦坦,但事实并非如此,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去面临不同的逆境。有些人在逆境中跌倒再爬起,爬起再跌倒,然后再爬起,在这反反复复中经受准验并且成长,最后在逆境中存活;有些人遇到困难后一蹶不振,或许经不住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最后还是跌倒。这两种情况就跟玩游戏一样,有些人一路披荆斩棘,不断战胜路上的障碍,所以不断升级,但有些人早早地放弃,所以一直停留在最初的阶段。
读完该书之后似乎让自己曾经迷茫、痛苦时的困惑有了些许答案:其实人活着就是为了去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在承担责任的过程自然会经历许多艰难困苦,而这些艰难困苦就如同一道道铸就高尚灵魂的关卡,只有当你努力的通过了这一道道关卡,你才能历练出高尚的灵魂,才能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去帮别人实现他人人生价值,也才能真正地追寻到属于自己幸福。
正如书中所说:宇宙的造物主将种种考验加诸在人类身上,然后观察他们如何面对考验。其实在漫漫人生路中,无论是好的抑或坏的境遇,都是造物主赐给我们的考验,幸运的际遇与不幸的灾难在本质上同样都是考验。一个人如何面对这样的考验,将进一步决定他未来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其实幸运的比不幸的需要更强的承受力才能经得住人生的考验,因为人类在幸运的环境中更容易迷失自己。所以不管我们所认为的幸与不幸,都不该成为停止前进的借口,权利与金钱也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不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灵魂的品格与灵性,因为某一天我们的rutǐ消失了,但我们所创造的价值永远在那里,我们的灵魂就不会被遗忘。
余华活着读后感17
人生在世,总是离不开生老病死,或者是悲欢离合。既然要经历如此多的坎坷,那么人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是当你要说出个道理来却也是颇不容易啊!之所以会想到这个问题,还得从一本小说说起。
记得还是师范三年级时,在一次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开门见山地问了全班同学一个问题:你为了什么而活着?当时听到这个问题时,所有同学包括我在内都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为了什么而活着?有的同学说;“为了父母而活着。”有的同学说:“为了自己而活着。”还有更多的同学不约而同地都说:“因为活着所以活着。”其实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考虑过什么,只是觉得我活着,所以我就要活着!面对着同学们的各种回答,班主任也不反驳什么,他只是拿出一本余华的小说,对我们说道:“请同学去好好地品味一下这本小说,你就会有答案了。”于是在班主任的推荐下,我怀着好奇心第一次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
第一次看这本书时,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字“惨”。作者余华在小说的前言中留有这样一段文字:《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小说从主人公福贵还是一位游手好闲的地主少爷写起。年轻时的福贵吃喝嫖赌,放荡堕落,最终败光家产,一夜之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如此惨重的祸患导致福贵的父亲郁闷而故。这双重打击犹如当头棒喝,犹如一瓢冷水,彻底地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福贵便带着妻母成为了拿着农具,穿着粗布衣衫的下层农民。然而命运并未对他仁慈。由于母亲生病,福贵便带着家中仅有的两块银圆去城里请大夫,谁知被国命党抓去充了壮丁。两年的俘虏生活在解放军的解救下结束。然而再次进入家门时,母亲早已故去。临死前的母亲还一遍遍地对他的妻子说:“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女儿凤霞也因一次高烧成了聋哑人。几年后所生的儿子因为被一个不负责任的医生抽血过量而致死。女儿成年后嫁了个好女婿,可不久便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去后,妻子家珍因得软骨病也撒手人寰,剩下了他和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命运继续捉弄着这个可怜人。几年后,二喜在依次事故之中惨死。福贵便将外孙街道乡下同住。可是好日子没纪念,唯一的亲人小苦根竟因一碗豆子而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也给它去名为“福贵”,一个人一头牛,孤孤单单地生活下去。
整本书就是围绕着福贵悲惨的一生展开了叙述。平凡的文字,平凡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人生之中,最悲惨的事莫过于看着自己身边的亲人死去。而主人公福贵却是独自一人承受了这巨大的悲剧,这怎不让人潸然泪下呢?第一次读这本书在一片泪光之中结束。
而后,今年3月,一部名为《福贵》的电视连续剧带着我再次重温了《活着》之中的悲剧,也使我再次品味了这本让人觉得无比沉重的小说。这一次,对于这本书我有了新的体会。这不仅来源于电视剧的直观感受,更来自于爸爸的一番讲述。
据爸爸说《福贵》是一部真实地描写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农民生活的电视剧。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等等。这些画面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农民生活。这也勾起了爸爸的童年回忆。听爸爸说,在他只有七八岁时,家里穷人却多,经常都吃不饱,有时饿得厉害只能啃树皮吃。在那个年代,一年到头也没有新衣服穿。仅有的衣服就如“传家宝”,老大穿小了便往下传,破了再补,补了再穿。当时穷苦的日子在爸爸口中说得那么平淡,但在我心里却是那么地心酸。的确,社会的动荡就会带给农民无限的苦难。正如小说主人公福贵的悲惨命运,谁能说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无关呢?但是也正是在这悲惨之中让我们这些80后的年轻人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苦难。无数的苦难造就了福贵逆来顺受,泰然处事的性格,然而女主人公家珍的人生态度也同样让我印象深刻。
家珍生于富贵之家,知书答礼,面对丈夫的可耻行径,她不嫌弃反而独自一人撑起这一片苦难的天空,没有怨言地挽回丈夫迷途知返的新。而后面对生活的艰苦,她并不退缩。女儿儿子的意外死亡,她都默默地忍受着。眼泪成了她唯一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痛苦的方式。泪水流过之后她还是毅然地选择坚强的面对。这对于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很难面对的痛苦,可是这个几乎一无所有的女人却在如此沉重的打击下站起来,勇敢地活下来。这种坚强不屈的性格,这种开阔的心胸实在让人敬畏啊!
品味书中的点点滴滴,我总是不由地想问:他们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答案却是那么地简单:“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是啊,因为我们还活着,所以我们就该活着。这曾是别人问我为什么而活的答案。现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我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当我还是个小丫头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强烈的目的,也许只是一时的好奇或一时的氛围让自己有了瞬间的冲动,冲动着会很积极地做某件事。但是当时间一过也就不再坚持。于是,那时的我总会和“半途而废”做伴。现在看来,小时侯的那种行为是那么的脆弱,因为背后支撑自己这种行为的只有兴趣而已。那时的生命,简单而又平淡,但那却是最有韧性的生命——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长大,开始成熟,开始学会了思考,开始有了追求,开始有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于是,我便开始明白,原来活着应该是有理想有信念的,只有拥有理想和信念,你的生活才会充满绚丽的色彩。
记得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师范生时,因为自己的兴趣我出现在学校各种晚会的舞台上,出现在学校举办的各次书画比赛中,在自己的世界中飞舞、狂奔。逐渐地习惯了在舞台上无数注视的眼神和在运动场上疯狂冲刺的感觉,从此这种感觉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此时的我不再仅仅拥有儿时的那种冲动,更多的是拥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我要发光,我要飞舞狂奔!”这句话成了我的理想。怀抱着这个理想,我更加努力了。用自己的热情,用自己的努力,更用自己的毅力积极地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向所有人展示自己的才艺,展示着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于是,五年大学生活,我过得丰富多彩,我活得有滋有味!
当我面临就业时,我找到了新的理想,那就是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教师。为了这个梦想,我经历了从未体验过的残酷竞争。其中的紧张激烈真是让人难以忘怀。如今,我如愿以偿地走上了那三尺讲台,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天使。然而现实没有我想象中的简单,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精于教书育人,也要善于与人沟通,包括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更要具备一颗包容的心,细腻的心,充满爱的心和博大的胸襟。福贵家珍面对着更为惨烈的命运都不曾低头,我又有什么理由选择逃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我的理想;而成为一名学生敬爱的好老师更是我理想之后的又一个理想。有了这个理想我相信可以使我成长,使我更快地融入到教师这个行业之中,使我更好地接近我的学生,使我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因为活着所以活着;更因为有理想,活着才会更精彩!
本内容由st002收集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hxzm.com/58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