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8篇)

《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通过对明朝万历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展示了明朝的衰落原因,揭示了历史的演变规律。读后感是指读完万历十五年后的感想、心得和体会。通常会根据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对书中表达的思想、观点、故事、人物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并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以下是有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8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这一年发生的小事虽并未酿成大灾,但正是这些表面看起来似细枝末节、容易被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实际上却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中国是一个有极强文化传统的封建王朝,在秦统一中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来,在政治上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发展方向。以地域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引导中国的发展。众所周知,先秦哲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可到了汉代却独尊儒术,这并不能归咎于生物的随机选择,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这在以土地为基本生活资料的封建王朝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因如此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作者黄仁宇在书中的《自序》里写到:“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选自《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三联书店出版,句子在第四页)缺乏灵活有效地法律规则,社会运作完全依靠所谓的道德掌控。同时在统治者的有意引导下,君主乃至百姓人人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这就造成了重礼轻法,重道德轻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有自己的良心,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甚至直到今天这一道德准则仍随着生命的延续而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从好的一面讲,这根深蒂固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人的精神所在,灵魂所在,能让其他企图欺辱我们国家的人感到钦佩。从坏的一面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习惯了在微博微信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就妄下断言,出言伤人,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

当今社会道德绑架的事件层出不穷,例如因《战狼2》票房大卖有人叫嚣让吴京捐一个亿、公交车上因年轻人没有让座而对年轻人拳打脚踢的大爷大妈等等。我个人认为所有未经思虑与深究的谴责行为都是道德绑架,换位思考与了解事实后再表达也不迟。以道德约束自身,为圣贤。以道德约束天下,为贼寇。希望现如今的人们莫被道德绑架,也莫绑架他人。《明朝那些事儿》中说:“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选自掌阅电子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磨铁数盟出版授权掌阅,句子在第二十一章)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朝代更替,时光飞逝,虽世殊事异,终要以史为鉴。亦如李莉所言:“把对历史的叩问变成现实道路的厘清?迷雾般的历史就会拨云见日,现实的长河中就会顺风远航。”(选自《论语的智慧》,作者李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句子在第十三页)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

早在两年前,朋友便送了我这本书,但最近我才刚刚开始翻阅,本书一共有七章,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章——万历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7月),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10岁就早早登基,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皇帝,在元辅张居正的辅佐之下,迅速成长起来,张居正在职期间,万历皇帝对他十分信任,认为张居正“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在万历刚登基时,先皇的元老重臣高拱认为他只是小孩儿,不能担此大任,让万历的处境十分为难,而这时张居正建言献策,建议直接罢免其官职,解决了登基以来的第一个危机,由此保障了皇室的安全。

此后,张居正又监管了万历的教育事务,对其非常严厉,小万历时刻把敬天法祖(作为皇帝最重要的任务)放在心上,在他登基还不满4个月的时候,天上出现了类似流星的天文现象,那是被认为这是上天降灾的警告,因此小万历为了让消除天心的不快,保证国泰民安,修省(时刻检讨自己的行为、思想)两年之久。之后物力的节约也在进行,张居正教导万历,为人主者,应该注意天下臣民的衣食,而不是珠宝玉器是否充足等等,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已经不仅仅是信任了,到后来已经成为了依赖,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惯例,张应该返乡守孝两年,但是万历认为他自己不能离开张居正的辅佐,不顾群臣的反对,让张居正留京守孝。

在张居正父亲去世后的第五年,张居正也去世了,享年58岁,万历皇帝加封他为太师衔,这是文臣中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这个荣誉并没有持续多久,张去世之后,百官们纷纷投诉张居正,认为张是个巨贪之人,在其位不谋其职,四处敛财,仿佛张居正是一个穷凶极恶之人,之后,万历收缴了张居正的所有财产,并狠狠地惩罚了他的家族。

身前无限光荣,死后凄惨无比。张居正也没办法再出口解释,身为臣,那么必然懂得君心难测。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

《万历十五年》经过记录在16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万历年间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当时社会,高级官员的悲惨人生。

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他生前得志、扬名立万,死后失势、遭掘棺之耻;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在张居正死后罢官家居;名士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海瑞,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可是作为一个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即便是郑贵妃、张鲸、冯保、高拱、卢镗、也统统没有好结果,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为极限,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本书告诉我们在以德替法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为民、为官之人是没有保障的。因为帝王维护或保护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统治地位。为了帝国的传承,帝王能够牺牲一切,包括所谓的“德”。“德”字何解,就是执法公正不阿,待人谦虚,对朋友不分高低官职。对底下臣民则应当视如儿女,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没有保障的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没有保障的为民之人不屑为朝廷尽忠,在异族的铁蹄下,明帝国最终灰飞烟灭。我想一个国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国主,民众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让船跑得快,水才是关键。顺势的话,朝廷会发展和快,逆势则会慢,严重的话船也保不了。最终,大臣们的贪福之心也所以破灭,居民们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个君王了。

历史沧桑,万历皇帝万世传承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齐消失在我们目光尽头,渐渐的久远。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4

《万历十五年》共分为7个章节,除了第一章外,后六个章节每一章都讲述了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他们是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在作者的眼中,他们是时代的佼佼者,通过他们自身遇到的问题来反映当时的国家的状态。

一个王朝的兴衰和百姓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一个王朝的政治能够适应百姓的需要,那就可以创建辉煌时代,反之则逐步走向没落。比如唐朝出现过盛世的情形。唐朝的魏征说过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讲的就是王朝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的问题,魏征说的是两个极端。在百姓拥护的时候,可能就是物产丰富劳动量大的时候,劳动被积累起来,形成国力。而百姓不拥护的时候,可能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尖锐的时候,也就会出现种种问题,直到统治阶级被推翻。

《万历十五年》讲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政治,军事,思想,官吏制度所出现的现象。不同的历史人物代表的是不同阶层的矛盾。在具体的矛盾中,如果可以解决,则说明统治阶级是被认可的,进而可以得出结论王朝的统治是适应百姓的,也就是可以继续下去的。可是书中讲的矛盾中,几乎都是无法解决的矛盾了。对于当时的历史走向,可能已经是岌岌可危的时候了,体制不能改变了,改变就会出现自杀的悲剧,同时这个体制能保护既得利益者,但是这个体制是要触礁的。因为种种迹象都表明了前途茫茫了。要洞察到历史趋势了。可能王朝的统治像一艘漏洞百出的船,马上就要触礁了。这就是问题所在。而对于道德的亵渎就更加证明了历史的发展已经不能再容忍了。

当年的孔子,如今的海瑞,都是个人英雄,是不能改变体制的,因为不能保护阶级的利益。道德是发自内心的还是表面的文章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书中通过不同的矛盾展示出的是王朝和百姓的关系已经到了最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改变了,王朝是穷途末路了,是夕阳时代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

最近看完了《万历十五年》,明朝万历年间的重臣,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海瑞……无一不以悲剧收场。甚至万历自己,在这种文官集团体制之下,也只能无为而治。由此可以看到一种强大体制惯性所带来的悲哀。他们每个人都各有特点,亮光闪闪,也试图做出改革,但最终失败,大部分人还落得个革职、入狱、自杀的下场。一群文官为了整个集团的平衡,国家的武备、科技的革新、商业的发展都陷于停滞。

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是指:以一个时间基点为原点,前后各推一段时间,梳理整个大历史段的’重要事件,最终要有“站在隧道外的观感”。具体到万历十五年,即为1587年为基点,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和李贽等历史关键人物为代表,着重挑选具备后世参考价值和社会历史性的事件进行阐述。

明清两代为中国封建制度画上了一个句号。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从明成祖设立内阁,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明清政治达到专制顶峰。明代的“仁宣之治”、隆庆新政和张居正改革为后世治国者所称道。经济上,从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开始,到清代中期的摊丁入亩政策,农业人口激增,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耕文明达到极盛。

在江浙一带,则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制造业、纺织业等成为解决地方人口就业的重要产业。军事上,统一多民族国家背景下的边防矛盾呈现由内向外转移的过程。制度得以完善,中国疆域空前辽阔。

北方诸镇的边防措施万里长城得以修复,火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军事领域。募兵制和地方武装在镇压内部起义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上,程朱理学高度统一,八股制度一方面选拔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也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下部书准备看看《彩色欧洲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

万历即位之初被认为是明朝中兴的开始,万历皇帝的励精图治给了所有人希望,可是万历的兢兢业业好像并不是由他自己内心驱使的,而是被张居正的道德批评和皇太后的废帝恐吓而驱赶成的。当太后不在,张居正表里不如一的现实被发现时,万历内心应该是充满愤恨的。对于如何做一个好皇帝充满了失望。明朝的文官系统太过庞大,上下层组织系统处于一种混沌低效的传统状态,将道德而不是法律作为治国之根本。为了维护现状,保全自己的名声,申时行只敢做和事佬,任何事情都表现出和稀泥的姿态,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不步张居正的后尘而已。

张居正比他更有魄力,也比他更有争议,有自己的宏图大志,想要改变明朝已有的系统,却在皇帝面前不能做到表里如一,对别人严格要求,对自己的亲信却肆意放纵,直接导致自己道德名师的形象在万历心中坍塌,结果落得个死后被清算的’地步。主少国疑时的权臣、改革家没有做出巨大贡献,真得很容易被清算。戚继光因张居正而起,因张居正而落,虽然的确是一个将才,但是和张居正一样,有阳有阴,总有一些东西不能见光。反观海瑞,他虽然真的是清官,可是清官就一定能救国吗?只能充当朝廷的门面罢了。没有完善的底层系统,再厉害的官员也无回天之力,张居正海瑞如此,蒋公亦如此,还是龙妈聪明,学习我党方略,从建立底层系统开启丰功伟业。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7

对于明朝,异常是万历年间的历史,是极其枯燥无味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王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黑暗时期,而至于好皇帝,更是屈指可数。

万历这个年号本身过去的就很平庸,除了万历末年与努尔哈赤的几场决定性战役,几乎能够略过,而至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则更是可有可无。但聪明的历史学家就能发现其中奥妙,其实在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大事都与这一年有很大机缘。

黄仁宇老先生,主张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的大历史观。关于这个,确实让我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因为这个对我来说实在是有些深奥,令我费解。而从书中资料来看,也是比较枯燥的,然而要深知,像这样的一类书,并不是说一昧地去看故事情节,这不是小说,也不是故事书,而是纯粹的历史书籍,也有着教科书的`意思。既然这样,那就应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来挖掘它的精华,品味其意思所在。此书分七章,每一章中都介绍一个人物,以每个人物来反映这段历史;它从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人的角度来写的。反映当时从皇帝、首辅、地方官员、将军、哲学家的方方面面,冷暖人生。

从这些朝廷中各种人中,我们能够看出,明朝的太阳早已成夕阳,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从军事上来说,戚继光――这个孤独的将领,带领戚家军平倭寇之后,并没有所以受到重用,也许是因为明朝的重文轻武,导致戚继光在此后黯然死去,他的死也没有得到什么重视,而后军事掌控于庸才之手,军事力量也逐渐下滑,到了努尔哈赤起兵之时,明朝的军事力量早已成为不堪一击的“纸老虎”了。再加上朝中无人可用,自然而然的被满族的铁骑埋没。而从统治阶级中,上至皇帝,下至芝麻小官,更是政治黑暗,歪风邪气盛行,一些忠义之臣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像这样的朝廷难道还能长治久安?只能等着灭亡了。而万历十五年,恰恰为此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这本书阅毕,到有一种愤慨之情,热血喷张的感受,与对世道苍凉的哀叹!即使是那么平凡、枯燥的文字,却使我情不自禁,历史的确有它的魅力啊!对此我也嗟叹不已!我还得到了题外的启示:黄仁宇善于着手于小事当中,而发现大症结;那我在生活当中不也应处处留心,从小事做起,善于发现问题与观察思考。而我自我也正是缺乏这一点啊!《万历十五年》使我受益匪浅啊!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

伟人和政治家,谁更值得敬仰?你又想成为谁?张居正太善良,太残忍;太聪明,太愚蠢。张居正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意识到改革必须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摧毁原本的一切,在废墟上重建。他剑指文官作风,甚至过于严厉。他想要富国强兵,百姓安康。他之所以要辛苦钻营,权倾朝野,是因为不做一个杀伐决断的首辅,改革必然受到阻碍。即便在这过程中他谋取私利,那么试问做到内阁首辅的位置想要敛财何须至此?

太善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须大动干戈推行新政?太残忍,想要根除陈腐做派必然会在当时造成损伤。太聪明,出身贫寒要有多大的才能和城府能坐上首辅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深谋远虑能找到国家运行的软肋?太愚蠢,耗尽了自己的一生,却落得了满朝文武的批评,死后甚至成为了攻击的符号。

所谓错误,“张居正的根本错误在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作必要的.让步”。张居正从来都没有错,只是成为一个伟人和得到善终,中间横亘着最遥远的距离。

申时行,大智慧的典范。申时行是处理人际的高手,“没有忽略文官的双重性格:即虽为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则有阴。他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此中矛盾。”时势要求申时行充当和事老,他就担任这样的角色,至于别人的评论如“首鼠两端”,就只能付之一笑。

申时行是机器运转的润滑剂。这个世界需要伟人竭心尽力将光明带到人们眼前,更需要有这样的人拼尽全力将黑暗挡在背后。申时行是太极高手,懂得怎样协调()皇帝与文官,以及文官之间的关系,保证思想的传承和国家的有序。更令人惊叹的是,做完了这一切,他能够全身而退。然而,出色的政治家和伟人之间,仍然横亘着最遥远的距离。

然而,世间没有张居正,那么时代永远不会进步;世间没有申时行,那么国家将会陷入混乱。为人若如张居正,无愧于心,却不得善终;为人若如申时行,左右逢源,却无所作为。

这两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本内容由cx002收集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hxzm.com/54798.html

Like (0)
cx002cx002

相关推荐

  • 朝花夕拾《山海经》读后感范文大全(16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创作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十篇散文。而山海经则是鲁迅先生很喜欢的一本书。读完这本书后,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呢?是书中的故事让你产生了怎样的共鸣,或者你对书中的某…

    2024-01-16
    090
  • 《朝花夕拾》读后感400字范文合集(15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1926年创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全书以记事为主,饱含浓烈的抒情气息,回忆了青少年时期的往事,形象地反映了鲁迅的…

    2024-01-12
    080
  • 朝花夕拾读后感400字10篇大全

    《朝花夕拾》读后感400字中的“这个词的意思”指的是某个具体的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在写读后感时,你需要对文本中出现的词语或概念进行解释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你可以…

    2023-11-16
    070
  •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大全(7篇)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某些情况下,细节的微小差异或疏忽可能会导致重大的结果或失败。这通常适用于商业、管理、人际关系、技术操作等许多领域。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小细节的忽视…

    2023-12-27
    020
  • 穷人的读后感怎么写 穷人读后感200字(8篇)

    穷人读后感200字: 《穷人》让我感受到了在艰苦的环境下,人们之间相互扶持、真诚相待的温暖。文中渔夫和桑娜的善良和爱心,在面对自己的困境的同时,仍愿意去帮助那些同样困苦的人,这种精…

    读后感 2024-01-09
    060
  •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 读《王子与贫儿》有感(15篇)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阅读了《王子与贫儿》这本书后所产生的感想、感悟或心得体会。通常,读后感是基于所阅读的作品而产生的情感、思考、理解或评价。以下是有关于王子与贫儿读…

    2023-12-12
    0130
  • 活着读后感800字 余华《活着》心得感悟范文(13篇)

    《活着》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读者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对于书中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意义等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总结。通过这个思考和总结的过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3-11-25
    0140
  • 《一分钟经理人》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一分钟经理人读后感”这个词的意思是:读完《一分钟经理人》这本书后所产生的感想或领悟。《一分钟经理人》是肯·布兰佳与斯宾塞·约翰逊合著的管理学著作,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寻找完美管理和…

    2024-01-03
    020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