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心得体会与教学反思范文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两种常见的几何形状。学习这两种形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的概念,以及形状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特点、应用和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几何知识,提高空间感知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小编将给你带来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心得体会范文的分享,如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心得体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心得体会1

第一环节: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动脑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同时出示温情问题导向: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大小、形状一样吗?②长方体有几条棱?每条棱的长短一样吗?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每个顶点有几条棱相交?④老师希望你能用实践作说明以上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交流,达成共识。

学生在动手中,初步感知长方体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请代表汇报。

[一、二环节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同时教师的温情提示,也体现数学的人文关怀]

第三环节:电脑演示、验证认识。

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有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接着六个面(相对面)——分解、排开;十二条棱也分组排开;八个顶点也进行闪烁;验证了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也突出了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心得体会2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实际应用,学生是在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单位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几何体来进行教学,如粉笔盒、课本和长方体的橡皮擦等实物,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运用这些小正方体按小组分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摆成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再数出这些长方体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观察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条件的积与数出来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的体积的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提问学生,你们找出的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你们是怎样找出来的?在这提问中学生答对的教师要给予肯定,答错的也要给予鼓励,然后师生共同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出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这样教学,教师就把学生带到了从实践知识上升到理论知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另外,教师也可以用如此类推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二、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教师应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教师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心得体会3

作为仅有两年教龄的新老师,我总感觉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具体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正,我却不是很清楚。这次磨课过程中,老师们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教学建议,很细致也很有效,而且我自己也更注重自我反思了,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中,难点是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所以我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怎样顺利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推导出公式。第一次课中,因为做完实验没有要求学生观察、思考有什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没能发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宽、高对应的关系,所以公式的推导有点突兀;第二次课中,我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先叫学生观察了,但是我引导学生说发现的时候,引导得不够具体到位,学生不知道我的意图,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显得有些单薄;第三次课中,我把复习当中的数小正方体的个数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这个内容的PPT课件改成了循序渐进的,先是出示一排,学生数完后,在此基础上出示两排的,引导学生说出“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最后出示三层的,引导学生说出“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这样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对这个公式理解深刻,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而且学生的实验和讨论都很充分,所以公式推导得很顺利。但是有点不足的是,我没有分步骤及时板书,而是等到公式都出来后才板书,没有体现课堂的生成资源。

在练习方面,第一次课我设计的练习大部分偏难,特别是最后一道练习,涉及容积的内容,应该在学习完容积之后才能做的。而且我的设计大部分参考了《黄冈小状元》里面的练习类型,想着课堂上练习了,学生做当天的作业会比较顺利,没有考虑到这些练习是否应该在第一节新授课出现。通过这次的磨课,我以后设计练习的时候会更加注重练习与课程的紧密联系和练习的层次。

在学生的状态方面,老师们反映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我觉得问题在于我平时的教学习惯,比较少安排学生合作讨论,而且对孩子们的评价比较单一,没有及时鼓励和奖励。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多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手段,对于积极发言的孩子除了口头表扬,还要统计次数,及时奖励。

在我个人教学状态方面,第一次课用的班级不是我自己教的班级,但是我反而比较放得开,一是因为第一次课的教学设计是完全由我自己设计的,二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无知者无畏吧,所以上得比较轻松。第一次课后,老师们给我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我就尽量按照大家的建议修改自己的设计,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我上课的时候总想着自己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越想越紧张,反而上得不好。通过这次课,我明白了,对于大家的建议我要懂得取舍,要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为了采纳建议而不管自己能不能利用好。另外,我觉得通过这次磨课,我开始学着放下自己的心理负担,课前认真备课,课中投入教学,课后积极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心得体会4

《长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第十册(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中的起始内容,这一单元是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长方体的认识,是学生从二维向三维发展的转折点。我认为如何引导学生由原来的对“面”的认识过渡到对“体”的认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是这节课的关键。

一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实物,但是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就要把实物去掉,在头脑中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而在大脑中完成相关内容的想象。这一点和本册书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是非常类似的。从这个角度上思考,图形与几何部分内容的主要功能指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直观想象)的培养。

小学的几何多为直观几何,教学时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丰富对形体的感性认识,了解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实物抽象成长方体模型的本质特征。

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充分,准确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面之间的关系,各条棱之间有什么关系,面、棱、顶点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认真解读教材、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继而突出一节课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并将其有效突破。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以及对长方体也有了初步认知,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之后又将是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还是学生系统地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所以本节课是学生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跳跃,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备课时我们一定要有大单元教学观,从整体的视角把握某些局部的内容。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特征时,应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机地看成一个整体,它们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长方体。

重视空间想象,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在人的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要让学生通过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获得大量的关于长方体的感性认知,再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本次教学中,依据学校编制的导学案,就按两节课执教,第一节课为《长方体的认识》,第二节课为《正方体的认识》。在这两节课中,我们首先要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并掌握长宽高的定义,然后就是学习长方体棱长总和的计算。在认识了长方体以后,正方体的认识就变得相对比较简单,对正方体棱长总和的认识也更加到位。

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就是学生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本来这个问题的计算量就比较大,再加上题目中出现的其他变式,如只计算其中8条棱的长度、单位上的不统一等,就又增加了这类题目的计算难度。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内容,还是得要多做题,切实掌握这类题目。

在第二天学习《正方体的认识》时,学生在认识了“正方体的所有棱长都相等”这一内容以后,对棱长总和的认识也就变得比较容易了,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写出“棱长总和=棱长×棱长×6”的公式以外,其他学生都能写出“棱长总和=棱长×12”这一正确的计算公式。同时学生也顺势完成了两道有关棱长总和的题目,一道是求棱长总和,另一道是根据棱长总和求棱长,学生都能比较好的完成。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发挥了希沃白板中的几何功能,将立体图形的框架比较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是比较好的一点。实物呈现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抽象的问题,但是纯粹的实物展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让学生更加迷糊。这时就体现出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在大屏幕上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能够让学生“看到”在实物展示是看不到的那些面、棱、顶点。

从中我反思到的是对学生学情的把握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思维、有想法,也有自己的做法,对于学生自己能做的内容,我们应该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做,让他们去尝试,也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一点点提起来,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才能一点点提起来。

由于我对学情的把握不充分、不到位,所以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期间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但是,总的理念应该是不变的,就是教师要不断地退,大胆地退,退出学生学习的中心 。在这个过程中,我既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心得体会5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五、课后作业 .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顶点

长方体

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8个

正方体

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

12条长度都相等

8个

探究活动

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准备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心得体会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本内容由cx002收集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hxzm.com/39449.html

Like (0)
cx002cx002

相关推荐

  • 大学生新学期入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篇

    大学入学教育心得体会是指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接受学校组织的入学教育后,对教育内容、过程及个人感受的总结和反思。它旨在帮助新生更好地了解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并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

    2023-10-10
    0110
  • 沉思录心得体会总结 沉思录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沉思录心得体会是对阅读《沉思录》一书的感想和领悟的总结。它通常包括对书中主题、思想、观点和作者的思考,以及对自身的影响和启示。通过反思和整理,沉思录心得体会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

    2023-10-11
    090
  • 煤矿事物的心得体会和感悟范文5篇

    部队典型事故案例个人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阅读或亲身经历部队典型事故案例后,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教训以及个人应吸取的教训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感悟和体会。它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事故,…

    2023-10-17
    0120
  • 安全生产事故心得体会范文大全18篇

    安全生产事故心得体会范文的定义是:一种描述个人对安全生产事故的感受、反思和总结的文章。它应该包括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影响和教训,以及个人的反思和改进措施。文章应该简洁明了,重点突…

    2023-10-18
    050
  • 劳动体验心得体会800字 义务劳动心得体会范文9篇

    劳动体验心得体会是指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对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价值等的感悟和思考。它不仅包括对劳动的认知和体验,还包括对自我成长、人生价值的认识。通过劳动体验,我们可以…

    2023-10-16
    040
  • 酒驾醉驾案件心得体会 酒驾醉驾教育心得体会6篇

    酒驾醉驾案件心得体会是指人们在参与酒驾醉驾案件后,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吸取教训,所形成的一种自我感悟和认知。它通常包括对酒驾醉驾危害的认识、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以及对…

    2023-10-10
    0410
  • 小学生心得体会怎么写看这20篇

    小学生心得体会是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体验。作为小学生,他们在学校中接触到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心得体会。那么小学生心…

    2023-09-11
    0220
  • 家政心得体会500字 家政服务培训心得体会7篇

    家政心得体会是一种个人体验和感悟,是对家政服务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进行的总结和反思。它涵盖了从家政服务的各个方面,如清洁、烹饪、照顾老人小孩等,到对家政服务人员的选择、管理和培训等深…

    2023-10-16
    0250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