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心得体会范文 榜样的心得体会17篇

榜样心得体会是指通过观察、学习、思考和分析某个或某些优秀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成就,从而获得的一种感悟和体会。它是一种个人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过程,旨在激发自身潜力,提升个人素质,成为更好的自己。榜样心得体会的特点是具有启发性、实践性、针对性和自我性,能够为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启示。接下来小编将给你带来一些榜样的心得体会范文的分享,如下:

榜样的心得体会

榜样的心得体会1

看一个党是什么样的党,一看性质,二看宗旨,三看作风。2019年深秋,在13亿中国人民的瞩目下我国执政党完成了一次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他们向它所领导的广大人民做出承诺。承诺转变党的作风,从严治党,同全党同志一道,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然而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腐、脱离群众、形式主义等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中央有承诺但一些党员干部沉默以待的局面。

2019年新闻媒体频道曾曝光过一个贪腐两千万的城管队长,案件的主要人员是广州市城管局白云分局太和镇执法队原队长王宝林,他被控告放纵违建并收受违建当事人贿赂400多万元,更令人惊讶的是,平均月薪16000元的他,短短两年内,银行账户就入账2019万元,扣除合法收入和纳贿款,还有680万不能说明来源,一个小小的城管队长就能贪腐如此巨额款项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此种案例数不胜数,在我们党的八项规定出台前此类事件频发,但在我们的规定正式出台后仍然不时传出,这是我们的政府党员干部领导对给出人民承诺的一种沉默,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认识、适应、引领守纪律讲规矩新常态。“举头三尺有纲纪”,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才能有权不“任性”,始终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唯有敬畏法纪,恪守“三严三实”,才能慎初、慎微、慎行,确保忠诚、干净、担当、遵规守矩。我们的党员干部一是要提高认识。守纪律、讲规矩的核心是要对党绝对忠诚。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对每一位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也是对每一位党员干部对党和党的事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二是要带头遵守。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党员干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要遵守的刚性要求。所以,党的纪律和党内规矩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三是要立足本职。古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大范围、大行业、大环境的纪律,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制定。规范小单位、小范围的纪律用制度的形式体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履行职责,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添砖加瓦。

榜样的心得体会2

大浪淘沙,惟真信仰不会被黑暗吞没,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不可颠覆的真理。1935年5月2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诠释对信仰的理解:“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忘情地将墨汁错当红糖吃。这种信仰的味道,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愿为革命事业吃百般苦、受千般难。信仰是力量,也是方向。党员干部要把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用信仰点燃理想“明灯”,高擎“火炬”与时代同行。

中国共产党因民而生、为民而兴,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旗帜上,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周总理常警醒自己要“听人民的指挥,做一条牛”。在党的百年历史长河中,无数优秀党员干部为人民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燃灯校长”张桂梅,持续12年家访超过1600户,行程11万余公里,用全部的生命教书育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键要看一个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树立得牢不牢固、信仰坚不坚定。党员干部要牢记宗旨,坚持把政治“生命坐标”落在人民脉搏上,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榜样的心得体会3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对每一名党员而言,优秀共产党员无疑是了解党员本色、传承党的作风,见贤思齐、修身正己的“活教材”。在全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如火如荼之际,中组部推出《榜样》特别节目,通过访谈、现场讲述、事迹再现等形式,真实还原了优秀共产党员的样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向先进看齐,彰显党员风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并没有让群众看到党员的样子,比如,有的党员不愿帮群众解决难题,怕惹麻烦,当起“旁观者”;有的把交党费当成经济负担,拖拖拉拉,成了“吝啬鬼”;有的长期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不给“误工费”就不参会。

曾指出“在20世纪中国苦难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优秀共产党人。”有人认为,苦难而又辉煌的历史进程已经属于“过去时”了,不可否认,相比之下今天的环境、条件、力量有很大不同,但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从严治党,仍然道阻且长、任重道远。就像前不久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中提到的那样,“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面对《榜样》里的优秀共产党员,每一名党员,都应该去思考一下,同样是党员,自己身上还有没有“特殊材料”;同样是群众的身边人,如果把自己放在群众中间,能不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党员”。要用好榜样这本“活教材”,读懂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党员风采,把学习榜样的热情转化为做合格党员、为人民谋事、为发展干事的能力和水平,牢记入党初心,带着铁一样的信仰,在干事创业的层层难关、种种诱惑中,坚定道路与方向;以苦干实干的精神品质,抢滩在前、敢闯敢拼,当好群众的“带头人”;永葆默默奉献的为民情怀,视民之难为党之忧,视党之忧为己之责,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造福百姓,不断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榜样的心得体会4

那抹红色是信仰忠诚的颜色,蕴含着百年实践浓缩而成的精神品质。“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七一勋章”上的红色,就是我们共产党人铭刻在骨子里的信仰,其最核心的特质是忠诚。“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我们党在百年的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特有的精神品质,那就红色基因。对于共产党员而言,红色基因是信仰,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红色基因是忠诚,爱党爱国、矢志不渝,传承之能够让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并战胜一切困难。广大党员干部当透彻把握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将其镌刻进肌肤、融入进血脉,更加自觉地把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要运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沿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起而行之、奋楫而上,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那抹金色是丰收硕果的颜色,彰显着百年奋斗笃行宗旨的为民初心。笔者看到“七一勋章”上的金色,就想到了秋天的累累硕果。百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为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一百年前的红色火种已成燎原之势。在这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我们党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从救人民于水火到为人民谋幸福,始终将“民”字在心中放大摆正、用“干”字在征途打头冲锋,跨越了不知多少“雪山”“草地”,攻克了不知多少“娄山关”“腊子口”,终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国家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广大党员干部当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以真挚情怀滋养初心、以真信笃行浇灌使命,竭力跑好实现伟大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接力赛。

那抹白色是清正廉洁的颜色,显现着百年大党自身过硬的政治本色。“七一勋章”上的白色是清正廉洁的颜色,那没有杂质的洁白无暇,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内在特质。当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锤炼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人民军队;“一根灯芯”下诞生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经典著作;“背着金条乞讨”未动分毫的经费最终用于建立了江西临时省委秘密机关,保释了狱中大批的红军战士。回望百年历史,我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让我们始终走在了时代前列,并成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那是我们一次次拿起“手术刀”革除自身的“病症”的结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不懈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并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广大党员干部当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悟透廉之“本源”、延续廉之“血脉”,要以党章为标尺、以纪律为准绳、以案件为镜鉴,经常揽廉镜自照,炼“廉”于心、植“廉”于行,在工作生活中涵养出“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自觉,始终把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作为人生的价值选择。

榜样的心得体会5

12月8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6》(建党100周年特别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本期《榜样》人物有祁发宝、廷·巴特尔、魏德友、孙金娣、陈定昌、黄大发、张桂梅以及海南省三沙市七连屿党工委,他们身上都有着感人的故事和先进的事迹,展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感悟“奉献之心”,争做为民服务、无私奉献“孺子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四十余年来,张桂梅像一个不知疲惫的“永动机”,坚守在贫困地区教育一线,帮助近20xx名山区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廷·巴特尔扎根内蒙古自治区47年,曾把251万元收益分给38户牧民,一步步带领嘎查牧民脱贫致富……他们,之所以成为榜样,是因为怀揣着“奉献之心”,在平凡的时光里耕耘着不平凡的事业。作为青年职工,要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勇担“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发扬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孺子牛”精神。

感悟“开拓之心”,争做攻坚克难、自强不息“拓荒牛”。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为国铸盾”的陈定昌,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眼光超前、思维超前,为国家铸就空天“神盾”。开创“网格化”党建模式的孙金娣,从党建责任制入手,优化党组织设置,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他们,之所以成为榜样,是因为怀揣着“开拓之心”,不畏艰难、开拓创新,实现从无到有,由“0”变“1”到“无穷”。作为青年职工,要坚定创新自信、传承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甘当开拓领域的“拓荒牛”,激发潜能,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感悟“坚毅之心”,争做艰苦奋斗、砥砺前行“老黄牛”。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难越向前。“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和铁锤,建成一条“生命渠”。“守边人”魏德友,巡边护边20多万公里,多次与死神擦边而过,铸成边境线上的“活界碑”,筑起戍边不换防的“夫妻哨岗”……他们,之所以成为榜样,是因为怀揣着“坚毅之心”,充分发挥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不畏困难、担当作为。作为青年职工,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埋头苦干、拼命创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党和祖国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榜样的心得体会6

1997年,祁发宝高中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向组织申请“到高原去,到战斗一线去”。自从他作了这样的选择,他就秉承军人热爱祖国、扎根边防的初心,发出“纵使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铮铮誓言。

看着短片,记忆被拉回到去年六月。面对外军的越线挑衅,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去交涉,却遭到了对方蓄谋已久的暴力攻击。祁发宝临危不乱,组织官兵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增员队伍赶到,将来犯者彻底击溃。英雄勇敢无畏,只因责任在肩。他们践行了“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铿锵誓言。

记忆再往前拉。戍边20余年,祁发宝曾遭遇几十次暴风雪和泥石流,13次与死神擦肩。面对生死,面对肩上的责任,他说:“我是一名军人,我为我的选择无怨无悔!”

是啊!作为一名军人,边防官兵用无限忠诚,用青春和热血,抒发火热的戍边情怀,托举神圣的卫国戍边使命,或许这就是作为一名军人的初心!那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初心又是什么呢?我想,教师应该以育人为本,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立德树人,主动担当。教育不止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心灵的碰撞,感情的共鸣。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先锋,这不仅是初心,更是责任与使命!

榜样的心得体会7

什么是共产党员?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有什么样的特质?10月26晚,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两优一先”“两学一做”特别节目《榜样》在期待中与观众见面,给出了优秀党员的答案,亮出了优秀共产党员的“看家本领”“先锋本色”,也释放了榜样的力量。

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在一个榜样辈出的时代,用“实干、担当、无私”的坚定信念,挺起“牛庄精神”的“县官”罗官章;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滋养大山孩子,书写一卷美丽教育图画的人民教师支月英;用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创造了中国速度的“大国匠人”李万君……他们身处不同的岗位,却有着同样的精神底色,一样忠诚于党的初心。

身边榜样,前行力量。当前,站在决战“精准扶贫”的关键节点,处于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起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还有许多难题要破,还有许多险滩要涉足。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关键力量,如何凝聚力量?如何接续奋进?就是需要学习这样的精神榜样。

学习他们忠诚于党的“奉献精神”。“天下之德,莫过于忠”,忠诚是奉献的基调,也是奉献的主旋律。入党60年,年满花甲的罗老在种植的道路上有过失败与挫折,但他对党的忠诚和信念始终如初;支月英36年坚守在寂寞、艰苦的山村教学,孱弱身躯,为山村孩子遮风挡雨,却愧对了家庭,凭借的正是共产党员忠诚的坚定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如今,行走在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物欲横流的诱惑下,一些党员干部轻易丢了党性,迷了方向。当看到,奉献是对党员的现实要求,也是历史使命。作为党员干部,只有时刻牢记党的信仰,始终肩负党员担当,补足精神之“钙”,甘于奉献,才能彰显本色。

学习他们不畏艰难的“实干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罗老时时这样警醒自己,鞭策自己,年过八旬,试种药材、烟叶、蔬菜,帮民挖掉了穷根;“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样儿来”,独具匠心的大国工匠“李万君”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实现了“技术突围”;苗振水不断探索创新,给流动党员撑起一方心灵家园。正是他们的实干作风,为党赢得了民心。实干才能有为,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有走在前列的实干精神。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积极面对;面对发展中的难题敢于挑战,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学习他们开拓创新的“躺椅精神”。何为躺椅精神,就是一种忘我的责任意识、一种创新的能力、一种无私的情怀。94岁依然站在手术台上救死扶伤的吴老,用一生研究医学,守护人民健康;互联网领域不懈探索的专家学者,不懈努力守护网络安全;退休回乡融入于“民”,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探索适合高山致富的新路子……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段段克突破难关的经历背后,无不是为了人民谋福祉而不惧风险的开拓精神、忘我精神。新形势、新要求,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以榜样为标杆,勇于创新、善于克难,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躺椅精神”做出成绩。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榜样好比指南针,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把榜样力量转化为前进的力量,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向榜看齐,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榜样的心得体会8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聆听刘家明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笔者热泪止不住留下来。刘家明用生命书写辉煌,折射出一种精神令人动容。他用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岗敬业,什么是脚踏实地的工作。

刘家明的同事、女儿为我们讲述刘家明矢志创新、追求卓越的经历,严细认真、精益求精的作风,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可贵品质,心系群众、关爱员工的炽热情怀。他把“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作为工作的座右铭,传授给年轻人。工作是一种人生方式,既然选择了石化就要把人生的豪迈镌刻在这里。刘家明的身影总会在项目最困难的时候,工程最危险的地方出现。工作是他最大的追求,把工作做得细一点是他对别人的要求,也是他多年来的工作方式。

在记者的眼里刘家明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具有超常的眼光,超前的气魄。在女儿眼里父亲刘家明是一个简单执着的人,在他生命的尽头,刘家明还是挂念着工作。与女儿别离之际,刘家明嘱咐女儿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转告同事们做事不要急功近利。他轻轻地走了,他留下事业和奋斗;他轻轻地走了,他带走了所有的祝愿和思念;他轻轻的’走了,他留下无私,低调、顽强;他轻轻地走了,留下未尽的事业和曾经的梦想,将激励后人继续前行。

作为生产一线的员工,学习刘家明爱岗敬业的精神,就要脚踏实地的工作,把工作当做一种责任,一种追求,甘于奉献,自我加压,自我从严,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有感而发的是:仰望星空志满怀,脚踏实地洒热血,矢志报国信念强,续写辉煌后来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脊梁精神思家明。

榜样的心得体会9

10月21日,通过在家中观看《榜样4》,给了我更直观的学习标杆,感受榜样的激励,努力向他们看齐,传承和发扬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在平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让我内心贴切对比的是掏粪班班长李萌同志,李萌是“三八女子抽粪班”班长,她瞒着家人当抽粪工,一干就是8年,每当上班时储物柜上方赫然写着“宁愿一人脏,干净千万家”。

作为在殡葬行业的我,每天看到最多听到最多的就是泣下如雨、泪干肠断。甚至有老职工说殡葬行业的一般正月初一不去别人家拜年,忌讳。起初我还是很抵触这种上班氛围的,后来通过下一线主持殡葬仪式,慢慢的觉得自己的职业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死者得到安息,让生者得以慰籍,在平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现在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务工作者,更要以身作则。“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每当听到这熟悉的入党誓词的时候,我的心中都会油然而生出一股崇高的敬意和澎湃的激情,那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了党员应有的工作态度和方向。作为一名党员,我将会以前辈们为榜样,向他们看齐,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拼搏进取,找差距,抓落实,勇于奉献,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榜样的心得体会10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三月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万物吐露出芬芳之时,我们总会想起一个不朽的名字——雷锋!我们耳边总会响起毛泽东发出的伟大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五十二年过去了,离开雷锋的日子里,我们没有忘记雷锋,更没有忘记雷锋精神。雷锋的名字仍然铭记在人们的心中。五十多年的发展和沉淀,“雷锋”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雷锋精神”更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精神,“雷锋”和“雷锋精神”已深深嵌入到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中,它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闪亮的符号。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沿着雷锋的`足迹,秉承雷锋的精神,我代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学习雷锋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学会感恩,尊重他人,为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奋进求实,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弘扬雷锋勤俭节约、热爱集体的精神。积极响应“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爱护公物,在日常生活中适度合理消费,同学间不进行物质条件的攀比,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共建节约型低碳型社会”的号召。

四、继承雷锋严于律己的精神。立足校园,做好校园内的卫生工作,自觉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主动拣拾别人丢弃的垃圾并投入班级的垃圾桶中;不乱踩花草和践踏绿化带;自觉抵制在学校的墙面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保护校园环境卫生,争做文明小学生。

五、积极开展“追寻雷锋的足迹”、“寻找身边的雷锋”等活动,并利用相机、手机抓拍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可以是图片、视频、文字的形式,上交班主任,为弘扬雷锋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六、倡议开展“手拉手”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民工子女小伙伴、农村留守儿童小伙伴和身边需要帮助的小伙伴。通过亲身实践,不断加深对雷锋精神的认识,让学雷锋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同学们!纪念雷锋的日子里,不能缺少你的参与;企盼爱心的目光里,不能缺少你的帮助。学习雷锋,一切从自己做起,从心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在实践中加深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在校园中掀起自觉实践雷锋精神的热潮,使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校园内发扬光大,传承不息。

榜样的心得体会11

她是一个平凡的女性,膝下无子,却被几百名孩子亲切地称为“妈妈”;她对自己过分节俭,却创办了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写命运;她身体羸弱,仍然不遗余力的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就是时代楷模张桂梅。

每当学习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我都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同为教师,我深知教育的不易。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思想。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接受自己良知的拷问。虽然,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不同。张桂梅是高中的校长,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但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没有变的,为党和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张桂梅老师把自己活成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山女孩的学习之路。她说,一个受教育的女性,能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于是,她自己节衣缩食,却把工资、奖金和各种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的教育中。于是,她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余名山区女孩圆梦大学。

张桂梅老师对待教育事业是执着的,是无私的。张老师虽然身患多种疾病,却丝毫不影响她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她为了不让一名贫困女孩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万余里。张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岗敬业,什么是爱生如子。张桂梅老师的先进事迹,折射出对党、对国家、对教育事业无限的忠诚与深沉的热爱。

张老师有一段令人肃然起敬的独白:“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也有人不理解……说到底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土地时,心里不愧。”多么铿锵有力的话语,她就是这么一个人,有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我也是一名党员教师,我要学习张桂梅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教育。我要张桂梅老师学习坚毅执着、与困难顽强斗争的精神,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完成学校交给的工作任务。我要学习张桂梅老师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在工作中发挥一名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我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潜心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明珠教育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榜样的心得体会12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一主题贯穿在《榜样》的始终。近日,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4》专题节目播出,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节目中播出了黄文秀、李萌、隋耀达等多位榜样人物的先进典型事迹,或是战争年代的战斗英雄,或是新时代的劳动模范,或是新中国的科技领军人物,他们的光辉形象和榜样力量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黄文秀就是其中一位榜样人物,一位年仅30岁就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战场的英雄,一位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共产党员,她在八桂大地书写的一心为民、默默奉献、勇于担当最终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其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值得所有的党员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党员看齐和学习。

一是忠诚。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黄文秀本可以拥有更优渥的个人生活,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胸怀祖国和人民,牢记着初心和使命,放弃了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去到广西百色艰苦的贫困地区,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二是干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黄文秀到达工作岗位后,全身心投入到扶贫攻坚事业中去,毫无私心杂念,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两袖清风,廉洁自律,与那些谋取私利、贪赃枉法的落马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黄文秀在百色居住、工作过的房子,其简陋至极但却显得温馨的环境,就是黄文秀个人干净政治品格的鲜明见证,传递廉洁力量的鲜明载体。

三是担当。作为一名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基层一线工作的年轻干部,缺乏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却背负着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压力可想而知。但黄文秀同志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和困难,毫无惧色,敢于担当、勇于担当,挨家挨户地走访调研,全面系统地了解所在村庄、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寻找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的方法和路子,团结当地干部群众,想法设法带领村民致富。不怕困难挑战,主动作为,放开手脚干事创业,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增进人民福祉的重担扎扎实实地扛起来,黄文秀真正做到了,无愧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名想担当、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

80、90年代出生的人是垮掉的一代人吗?绝对不是,以黄文秀为代表的年青一代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他们接过历史的交接棒,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正阔步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书写一代人壮美的青春。为国坚守、为民服务的青春最美!向黄文秀同志致敬,向黄文秀同志学习!

以斗争精神主动担当作为。张富清、李连成、黄文秀等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要担当作为,作为教师我们要向榜样学习,传承榜样精神,凝聚榜样力量,对照榜样找差距、定目标,干出一流业绩,以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执着坚守。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要就要有担当善作为,要有善学的新头脑。一要知学。对我们来说,必须要学好政治理论,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基层干部业务知识,以及学习经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知识,把熟练掌握这些知识作为必修的基本功,为开展好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二要实学。结合工作实际学,把理论、业务学习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重点关注新条规、新方法、新精神,弥补业务短板。三要致用。通过强化学习,切实提升业务能力和工作创新意识。

在《榜样4》中,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但她在生前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通过观看《榜样》,给我们提供了可以直接学习的标杆,既让我们受榜样的激励而努力向他们看齐,同时只要我们借鉴他们的做法,传承和发扬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样也可以成为优秀共产党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榜样的精神永绽光芒。

榜样的心得体会13

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是应该向“榜样”学习,看了“两学一做”特别节目《榜样》,看后倍受感动,深受教育。

毛泽东同志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教育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更大成效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方法,善于发现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和示范作用,才能加大学习教育影响程度和范围。

我们学习榜样,要对照“榜样”找差距,敢于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就要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足本职岗位,从自身做起,扎实工作,切实提升服务能力,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学“榜样”,就要坚定理想信念。

崇高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努力奋斗,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靠的就是崇高的理想信念。放弃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也就丧失了做共产党员的资格。同时,要辨是非,要知荣辱,要讲奉献。必须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和纪律约束。

学“榜样”,要有本领。如果党员的本领比群众还差,这样的党员不可能赢得群众的尊敬和拥护,党的整体形象也会为之打折扣。学“榜样”,要有作用。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表率作用,争当先进。要在社会生活中,努力做好群众工作。党员做群众工作,要体现在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上。

榜样成为人们心中的旗帜应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寄托于一次报告、一次宣讲就能人们接受榜样、学习榜样是完全不现实的,先进的典型选择和树立,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因此,各基层组织对先进典型的学习,不能简单模仿,搞形式主义、应付了事,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广大党员和群众把榜样的先进思想和崇高精神真正践行到生活和工作当中,使得人们真正从思想到行动上认同这些榜样。

近年来社会不断涌现出李保国、姜仕坤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成为党员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学习李保国、姜仕坤等先进典型活动已经刮起一股旋风,席卷全国各地。随着学习“两学一做”先进典型活动持续深入的开展,应该继续精心选择和树立典型,特别是在广大基层党员中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发现平凡的感动,引导更多群众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榜样的心得体会14

12月8日,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6》(建党100周年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首播。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榜样就是一种力量、一面旗帜、一座灯塔,这些“榜样”是中国的脊梁,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引领者,为我们树立起了风向标。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以榜样为“镜”,做对党忠诚的“老实人”、为民服务的“贴心人”、担当作为的“带头人”,从而奋勇拼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以榜样为思想之“镜”,做对党忠诚的“老实人”。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无论是“1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还是“把家安在边境线上”的退休职工魏德友等,他们都是信仰的守护者和践行者。党员干部要以榜样为思想之“镜”,除去灵魂之“垢”,拂拭精神之“尘”,擦净理想之“旗”,打开心灵之“窗”。要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加强党性淬炼,坚持不懈强化理论学习,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做到信一辈子、守一辈子。要不断夯实“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思想根基,真正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爱党、在党护党,确保“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对标党章党规的要求经常进行“政治体检”,不断检视自己的党性纯不纯、修养够不够、觉悟高不高、作风好不好,确保思想上一尘不染、作风上一丝不苟,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对党忠诚的“老实人”。

以榜样为初心之“镜”,做为民服务的“贴心人”。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无论是“让牧民脱贫、让草原变绿”的“草原之子”廷·巴特尔,还是“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当代愚公”黄大发等,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要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立足实际谋发展,立足岗位做贡献,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要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及时把群众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消除、疏通,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要常怀为民之心、常思利民之策、常行惠民之举,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一枝一叶中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要急要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用心用情用力做群众的“贴心人”。

以榜样为实干之“镜”,做担当作为的“带头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无论是“为国铸盾”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定昌,还是“用生命托起大山希望”的“燃灯校长”张桂梅等,他们都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党员干部作为民族复兴的最强主力军、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更应该大力发扬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用好我们党艰苦奋斗的重要传家宝。要在思想上破冰、在行动上突围,以榜样为实干之“镜”,不断剔除惰性之“疾”、破除行动之“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不得半点“虚功”,做不得一丝“假把式”,要多些“真抓实干”,少些“光说不练”;多些“马上就办”,少些“特事特办”;多些“责任担当”,少些“搪塞敷衍”。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凡事冲在前、干在先,在关键时刻绝不掉链子,在危难关头绝不左顾右盼,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绝不畏首畏尾、逃避推脱,要以“舍我其谁”的勇气魄力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做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榜样的心得体会15

在2020年的春节来临之际,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打响了,不宣而战。“新型冠状病毒”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字眼,跳跃到了我们眼前,这是生命与病毒的对抗。成千上万名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纷纷请战,勇敢“逆行”于第一线,他们没有被吓倒,凭着大无畏的气概,守护者每一位病人。

和时间赛跑!武汉市参照北京小汤山急救医院模式,仅仅耗时6天建设起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专用救治医院。很多身处武汉的普通民众,不惧病情蔓延,主动投入到防疫一线做志愿者;有的武汉人暂时没发现身体异常,也坚定地选择留在武汉,避免出去后,感染到其他人。国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在我们身边,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从下令让民众“只要还有一口饭吃,便坚决不出门”,到设置关卡,测量出行民众的体温,再到进行楼层、大街消毒,封路、禁止民众出行,甚至延迟开学。这一系列的举措,无不让我们意识到这场灾疫的严重性。同时,我们也知道,只有积极配合,这场“战争”才会早日结束。

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疾病、意外,都可能面临困难、挑战,正因如此,在灾疫面前,我们尤须保持一颗同理心,彼此宽慰、互相支持。从不远千里驰援武汉的“最美逆行者”,到

“武汉加油”“今夜我们都是武汉人”的声声呐喊,再到来自各方的物资支援,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有网友感慨,鼠年春节恐怕是最冷清的一个春节。但恰恰因为所有中国人都都心系疫区、心系彼此,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最暖心、最热闹的春节。

战,则胜;不战,则败。合,则利;不合,则伤。公共健康是全民健康,公共安全是全民安全,具有公共属性,不能有个别得失之分、利益之别、属地之界。抗击疫情,不是一城一地之事,不是医疗卫生战线的事,而是全国人民的事。医护工作者换上防护服,义无反顾地走进病区;武汉采取应急措施,留下阻击疫情的决心;厂家加紧生产口罩等医疗用品,承诺不加价、不断货,驰而不息地运往各地……从救治前线到支撑后方,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只有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作为起来、誓死坚守起来,才能以自我之强大压制住病毒,全社会的“免疫系统”需要在恢复中增强抵抗能力。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中华大地上,从来不乏英雄的足迹。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不惧任何艰难险阻。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中华儿女总有超乎想象的坚强、团结与力量。

新年的钟声已近敲响,万紫千红的春天已经不远了,我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疫”。

榜样的心得体会16

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众多适龄失学女孩的上学问题,帮助她们走出闭塞的村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可当无法保障学生安全的时候,何谈追逐梦想?

对此,为保障新招收100名学生的安全,张桂梅便带着全校的女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简易“宿舍”,白天教学,晚上休息。同时,又安排学校里的男老师在教学楼的楼梯间搭起“木板床”,轮流值守校园安全工作,全体教师为学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关。

当张桂梅决心要创办女子高中之时,便知其一路坎坷,在这样的环境里,全校仅有的17名教职员工中有9名相继辞职离开,100名学生有6名提出转学,这些情况让创办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维艰的张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贫困家庭女孩?免除学杂费的办学制度?女子高中能否办得下去?面对社会上的质疑声,张桂梅鼓励大家:“留下的8名老师中有6名共产党员,只要党员在阵地就在,女子高中这块教育扶贫阵地一定守得住。”

张桂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没有放弃建立女子中学的决心。

2008年9月,在张桂梅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全国惟一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华坪女子中学终于顺利成立。

榜样的心得体会17

12年来,张桂梅的每一天从清晨的教学楼巡视开始。5点30分,张桂梅打着手电筒,将5层教学楼的楼道一一点亮,早些年,她要赶走因为没有院墙而进入学校的蛇和各种小动物,低飞的蝙蝠会划破学生的脸。她站在二楼,手持喇叭,催促学生跑步进教室。

她希望顺时针转的每一分钟都能逆转贫穷。

她记得调任云南华坪县中心学校教书时,第一次目睹贫穷带来的苦难:有学生没钱置办衣服,冬天穿着一两块钱的塑料凉鞋;有学生买不起饭,晚上抓一把米放到热水瓶,作为第二天的早餐;还有家长来交书费,拼拼凑凑在桌上洒了一把,最大金额的5角,总共不到50元,“我就这些了,有了还给你送来。”

张桂梅常自掏腰包带学生下馆子,帮他们交学费、添置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张桂梅被诊断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中长了一颗2公斤大的肿瘤。

从医院到学校10分钟的路程,张桂梅走了40分钟。为带好毕业班,张桂梅坚持上课,把学生送进考场再住院。有一天,张桂梅突然喘不上气,有老师顶着风雨为她找氧气袋。有学生家长在山里采野灵芝,用机器磨成粉,拌在饭里送给她吃,还有学生去山里采摘野核桃给她。

山里的妇女们为了给她治病捐款,10元、5元……县长对她说,我们这个地方再穷,都会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我就留在这儿了。”张桂梅说。

2001年,华坪县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张桂梅担任院长,丈夫去世、无儿无女的张桂梅答应了。她发现,每一个孤儿背后都有一个悲剧性的母亲,有杀死家暴丈夫获刑的母亲,有因重男轻女陋习导致分娩死亡的母亲,有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家出走的母亲。

这让张桂梅意识到,贫困的女孩成为贫困的母亲,贫困的母亲又将养育贫困的下一代,“恶性循环一直存在。”

班里女孩本就不多,张桂梅发现,总有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去大山里找,发现很多女孩十几岁就嫁人了。有一次,张桂梅在家访途中,看到一个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远处看,她上前询问这个女孩在想什么,女孩看了她半天,哭着说自己想读书,但妈妈让她嫁人换彩礼。张桂梅很气愤,去女孩家里试图说服她的家人,费用她负责,但没有成功。那个女孩的眼神、坐在高山上的样子一直刻在张桂梅脑子里。

张桂梅想创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但2004年,这个想法在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理解,“什么时代,还建女高?”

更棘手的是资金。一所高中需要配套至少3个实验室,最便宜的生物实验室“就要五六十万元”,大家觉得张桂梅“太天真”。

但张桂梅坚持要干,“钱多钱少我不管。”早在2002年,她就四处“化缘”。她打印“好大一堆证明和宣传材料”,去人多的街上、桥上发,想着一人捐几元,捐得多了学校就办起来了。

然而,5年只募集到1万多元,有人骂她骗子,还有的向她吐口水。

张桂梅在2007年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当年,全国党代表在丽江市只有两人,张桂梅是其中之一。那一年,张桂梅去了北京——一名记者发现她破洞的裤子,将她想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见诸报端,引起政府重视。

在市、县政府200万元资金支持下,2008年4月,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投建,环境简陋至极:没有食堂、厕所、围墙和大门,只有一栋5层教学楼,地上遍布钢筋水泥。

当年,张桂梅带领17名老师擦洗教室,他们将床从山下抬到教室,铺上新被褥,贴上学生的名字,迎来第一届新生:96个女孩。

这些女孩是学校老师通过满大街和菜市场贴广告、口耳相传从大山里招来的。

学生什么也不用准备,只需带着干粮和衣服,坐上大山通往县城的汽车,去女高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课桌。周云丽是那个夏天的96个幸运儿之一。

报考女子高中时,周云丽正苦于没钱读高中。妈妈早逝,父亲养猪、种地、帮人锄草,养活一家四口。在周云丽的记忆里,有些跛脚的父亲总是一清早出门,用碗装着冷饭上山劳作,傍晚才回家。

打从记事起,周云丽就和姐姐去山上,替父亲分担农活。姐妹俩读书的动力很直接——摆脱土地与贫穷。

但读到高中,父亲发了愁。两个女儿都读高中,一年花费上万元,难以负担。初三还没毕业,父亲就开始为读书凑钱。那时,父亲总是坐在院坝边、猪圈门口不停地抽烟。

在女高最初建立的两年,来读书的女孩几乎都是因为贫困。周云丽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很幸运。在她所在的村子,许多女孩十五六岁就已定亲。山里人觉得女孩读书花钱,不如早早嫁人。

女高成为贫困女孩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当时,第一届学生成绩很多未达到中考分数线,且年龄偏大,有学生补习3年还未拿到初中毕业证。

女高接纳了这些女孩,只要是农业户口,想读书,就收。仅有的一栋5层教学楼成为全校师生吃、喝、睡的场所。学生们住在3楼3间教室里,每间教室有女老师陪同,其余女老师和男教师被分入4楼两间大教室。男老师们轮流在一楼木板床上守夜,夜晚,学生们要去隔壁中学上厕所,女老师陪同,男老师打手电筒护送。

开学不久,张桂梅就遇到一件糟心事。一个女孩去医院做阑尾手术,被发现已怀孕4个月。一阵批评的浪潮袭来,女孩的父母也质问学校。女孩说了真话,孩子是对面一所高中男孩的,两人在入学前的假期发生了关系。

张桂梅长了教训。学校没有围墙,常有男孩来戏耍,张桂梅守在教学楼前,见到逗留等候的男孩就赶跑,大骂“小混蛋”。

学校没有性教育课。有性知识辅导老师问需不需要支援,张桂梅让他们“滚一边去”,“手机上已经很过火了,还用教吗?”

后来,教学楼一楼安装了铁栅栏。一向吝啬的张桂梅在安全管理支出上毫不心疼,有宿舍门坏,她立即请师傅来修。每当高考季来临,张桂梅会请几个人日夜看守教学楼,让学生看到“楼前楼后都是人”,安心。

为了杜绝攀比,张桂梅规定,学生必须剪短发,穿校服,女老师在校不能穿裙子和高跟鞋。

教学楼的一楼贴满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数额,墙上的企业和个人帮助支撑起这所免费高中。每当有人来校捐款,她要求学生向捐款人集体敬礼,唱《不忘初心》。但她反对学生手举捐赠牌被拍照的行为,有企业提出此类要求,张桂梅宁可钱打水漂也不同意。

有毕业生回母校捐款,但也不知道最终资助给了哪个学妹,张桂梅希望这种“背对背”的方式,让学生没有压力地接受捐赠。

在张桂梅看来,贫困对女孩是一种隐私,对外,她称呼自己的学生“山里的女孩”。

筹来了钱,可筹不来分数。

张桂梅本以为,只要提供给这些女孩机会,学习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她发现这些学生基础差,试卷测验几乎都不合格。

质疑的声音不止。张桂梅去县里开会,听到人议论,“说得可好,成绩那么差出来怎么办?”“如果只给机会她不学,那么这个机会等于没有,等于养她3年。”高一还未结束,她意识到这是个“严肃问题”,“高中要讲分数,不讲分数,高考设置就没有用。”

17个老师走了9个。心灰意冷时,她怕耽误学生,找县里反映,想将学生分到其他高中就读,遭到数落,“不让你干你非干。”

后来她给老师下任务,一个班要考上多少一本和二本。她希望学校出清华北大毕业生。

更直接的方式是打时间战。晚休时间从晚上9点半延长到10点半,最后延到12点20分。学生从6点起床提早到5点半,只有5小时睡眠时间。每天下午,学生回宿舍洗漱15分钟,穿拖鞋回教室,以便晚上回宿舍躺下就能休息。

刚建校那会,为了给学生余出更多学习时间,学校卫生被老师包揽。早上6点,全体老师要起床打扫校园。建设中的工地四处是灰,一下雨都是泥巴,老师们要去沟里抬水,把水泥板冲洗干净。

每次临近放假,张桂梅跟学生商量,再干两天,结果干着干着开学了,第一届学生只在寒假休息了几天。有人给张桂梅起外号“周扒皮”“魔鬼”“半夜鸡叫”,那时的张桂梅每天守在教室门口,有学生坐着睡觉,她就把学生捅醒。后来,学生打瞌睡会主动站着听课。

吃饭时间被压缩到10分钟。张桂梅要求食堂饭不能太烫,菜炒出来,要及时扣上锅,不能过凉,她计算,一分钟能有30个学生打饭,159人5分钟能全部打完,最后一个学生也能有5分钟吃饭时间。为了加快递碗的速度,张桂梅不允许学生就餐过程中说话。

为了节省时间,女高学生去县医院看病不需要排队。有医生听说吃饭只花10分钟,向张桂梅抗议学生压力太大,还有人骂她没儿没女,不知道心疼别人家孩子,张桂梅毫不在意,“只要不伤害她们,对她们有意义,就这么干。”

实际上,学校也曾有过一段“民主”时期,张桂梅借鉴其他重点高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她在旁边听,发现讨论什么的都有,随即叫停。起初,学生6点半起床,9点半休息,结果学生越来越懒,成绩越来越差。

张桂梅希望,学生能养成好习惯,有限的时间干特定的事,“干不完你就亏了”。有的女生爱干净,早上4点就起床洗漱。张桂梅于是将水停用,只在上午5点半到下午6点间放水,逼着学生休息。睡觉前,学生们提前用盆接满水,用来冲洗厕所,内裤有时要积攒到周末洗。每周末仅有两三个小时休息,学校没有澡堂,学生要去校外宾馆洗。

刚进校的17名教师没有一位教过高中,张桂梅带着他们去丽江学习。一位老师记得,那会学校流行评课,教室后面坐一排老师,专挑讲课老师的缺点。板书哪里不到位,课哪里有毛病,老师们常常互相不服气,当场顶起来,一堂课火药十足,“女老师有的记仇嘞,下课了还追着问,你讲给我看看。”

张桂梅鼓励这种争吵,反对互捧。一次评课,听到老师们互评只讲好的,她提起凳子就走人,把10多个老师晾在一边。

学校花费18万元去各个高中买试卷,开启题海战术。学生们高一高二上完课,高三刷题。有人说这种刷题方式不科学,她说,“我们不管科不科学,能考走一个好学校算一个。”

第一年,张桂梅在儿童之家和学校两头奔波,一边是50多个需要照料的孩子,一边是96个渴望考出大山的女孩,做着做着工作时间就没了,她“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每到假期,张桂梅带着面包、矿泉水,坐车去山里家访。12年来,张桂梅的家访路长达12万公里,最远时要坐10个小时车。

第一届学生家访时,张桂梅走一家哭一家。有的人家里连衣服都买不起,寒冬里穿着一件单薄的外衣,除了物质贫穷,人的精神状态也糟糕,男人提着一个大烟袋懒洋洋闲坐,女人穿得脏兮兮,目光呆滞地看着人。

有的村子一个大学生也没出过,有女孩考到女高后,村里开始陆续有高中生。

每次去家访,张桂梅尽力帮助解决问题。谁家种的水果卖不出去,她发动老师一起购买;看到很穷的人家,她把自己穿的外套、随身带的钱留下;有个人家只有两个姑娘,被人欺负,土地被侵占,张桂梅帮她们打官司,“吃亏我才不干呢。”

有个女孩全市统考中数学只考6分,张桂梅去女孩家家访,希望女孩的父母让她转学或读职高。到那一看,整个山头仅剩女孩一家板房,女孩的爸爸残疾,独自一人操劳的妈妈将搬离大山的心愿寄托在女儿身上。

家访结束,张桂梅给这家人办了贷款。她把女孩叫到跟前,“家庭这样,你说咱们怎么办?”最后女孩考上了大学。

对家庭关系不和的,张桂梅会想办法调解。有个女孩四五年没有跟父亲说话,一次唱歌大合唱,张桂梅把父亲从山里接出来,让女孩站在父亲身后唱《我的老父亲》,父亲听着听着哭了起来,父女关系改善不少。对不懂事的女孩,张桂梅会直接让女孩对着母亲跪下。

张桂梅像一个大家长。宿舍楼2层以上的门长年开着,张桂梅随时进屋查找学生是否带手机,看到学生日记也翻。有一次,张桂梅翻到一个女孩给一个男生写的情书,她把女孩叫到面前,让她停止谈恋爱。女孩很生气,说她翻日记违法。

“那又怎样,这是我的地方。”张桂梅说。

去年,张桂梅翻到一个学生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一看内容,女孩要自杀。信里说,父母常年酗酒,活着没有意义。张桂梅害怕了,她去女孩家里访问,发现女孩父母醉得不省人事,等了3小时,父母清醒了,张桂梅将信的内容念给他们听,让他们写下再也不喝酒的保证书。不过保证书是写了,可这个父亲不喝白酒,改喝啤酒了。

张桂梅的眼睛像鹰一样盯着女孩们。她看到有个学生3年穿一件外套,给她生活费,让班主任格外关照。为了省钱给哥哥看病,一个学生经常不吃晚饭,独自留在教室唱歌。张桂梅发现后很心疼,告诉她好好吃饭才能有力气学习,考出去才能改变自己的家庭。

那时,周云丽喜欢和一个家境稍好的女生来往,周日休息时间也会约着出去玩。张桂梅看到后,把她叫到办公室,说家里没钱没势,应该投入更多时间学习。周云丽不服气顶了一句,张桂梅气得用手里的诺基亚手机砸她,骂人声整层楼都能听见。两个班主任闻声过来劝,周云丽的姐姐也来了。张桂梅看出来姐姐心疼妹妹,“如果我真把她打着了,姐姐肯定上来捶我。”

多年后,周云丽才懂得校长当时的一番苦心。读大一时,她回校看望张桂梅,抱着校长开玩笑,“你再打我一顿。”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周云丽回到华坪女高,成为一名数学教师。

学校师生的付出得到了回馈。2011年,华坪女高向社会输送第一届毕业生,96名学生69人考取本科,综合上线率100%。这个成绩让华坪女高在县城站住了脚跟。

周云丽考上大学后,父亲总是笑嘻嘻,做什么都有劲,“觉得再读4年就出头了。”父亲让她和姐姐背着装满菜和鸡肉的筐子,当面感谢张桂梅。

踏上前往昆明的火车,周云丽第一次认识大山以外的世界,也体会到不同成长环境带来的差距。

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周云丽发现他们能歌善舞,自己没有才艺可展示。舍友问她用什么乳液护肤时,她还不知道乳液是什么东西。父亲不愿女儿落于人后,听女儿说班里同学都有电脑,他跑到县城,花费4000元为女儿买了一台电脑。

差距显而易见。一位华坪女高的毕业生说,大学的口语课上,自己蹩脚英语口音一出,很多同学忍不住笑。还有人说,自己沟通力欠佳,不主动,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张桂梅不断收到这样的反馈,一位浙大毕业生打电话对她倾诉,自己不如别人,英语也说不清楚。

这样的反馈是张桂梅不曾预想的。张桂梅意识到,学校也需要与时俱进,她开始让学生跳鬼步舞、穿黄色校服裙,让儿童之家的孩子吃汉堡、披萨,将生活习惯改成“洋式的”,“免得出去让人瞧不起。”

一位女孩考上大学后,向张桂梅倾诉,说自己跟同学相比又小又黑,穿得不好,说话也土气,常受排挤,7个舍友同去宿舍楼底抬水,不许她喝,还经常留她一人扫地,不过自己没哭过。张桂梅夸奖她好样的,还对她说,“欺负我,就给我揍回去,别看你长得小,不怕。”

还有考入北京的学生跟她说同学来自人大附中、衡水中学,张桂梅鼓励学生不要惧怕竞争,迎头上。她相信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后劲非常足”,不会被轻易打倒。

女孩们不可避免审视过去。一位2011级的毕业生说,自己曾有一段时间充满沮丧,上大学后,她发现同学在高中阶段就出国旅游,考上大学顺理成章,而自己的高中生活被枯燥的学习生活填满,拼尽全力只是为了摆脱农民身份。不公平感会在某些时刻冒出来,但她也因此看到奋斗的价值——大山走出来的她能通过高考同优秀同学站在一起,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欣喜。

张桂梅在教学楼外墙上贴了几个字:刚强、慈惠、质朴。她常鼓励学生,哪怕落榜了,也不要怕失败,“天塌不下来”。但有毕业生结婚后回来看她,带着孩子,又没有工作,张桂梅会面露忧虑。

张桂梅希望,女孩们走出大山,不要再回来,也不用回母校。有当医生的毕业生想捐工资,张桂梅没有收,她不愿拿学生的钱。如果未来实力允许,她希望学生能把钱捐给没钱治病的穷人,而母校和她本人都不需要报答。

张桂梅常说,女子高中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一个人奋斗不是为自己和父母,而是为国家和民族。如果看到有人落水,张桂梅觉得,不管自己是否自信有能力救人,都应该伸手拉一把。

她知道被人拉一把的感觉。来华坪县任教前,她在中甸子弟学校当老师,在那里与丈夫相识、成婚,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

1995年,为了给身患癌症的丈夫治病,张桂梅花光了全部积蓄,最后给丈夫立碑的钱也没有,又借不到钱,她在大马路上撞车寻死,被司机破口大骂。那一刻,张桂梅体会到,“人需要帮忙时,只要有人提一把,真的感激不尽。”

办校12年后,不断有学生为争取读书机会涌向这里。有女孩背着包站在校门外,恳求来这读书,许久不肯离去,张桂梅年年遇到这样的女孩。也有外市来求学的,学校不能收,她就送5000元钱,嘱咐对方,没钱再找她要。

张丽(化名)初中时,父母离婚,被判给父亲。但父亲长期酗酒,常常责骂她。她独自一人住进镇上120元一间的出租屋中,房费由改嫁的母亲支付。

初中毕业,她想着去打暑假工,家里再凑些钱就能读书。但母亲坚决不让她读,说家里供不起。她天天哭,中考成绩未达到女高分数线,最后的机会也失去了。

她不甘心辍学,去年暑假,她壮着胆,拿着贫困证明、独生子女证明、父母离婚证来到女高门口,申请一个读书机会,办公室老师收下她的材料。没想到,几天后,她的妈妈接到女高的电话,女儿被女高录取了。妈妈说孩子走了“狗屎运”。

学校不仅送张丽一张高中入场券,也为她支付了生活费,免除她经济上的担忧。

不过,像张丽一样因交不起学费而来到女高的越来越少。2019年,华坪女高一本上线率40.67%,排名丽江市第一。今年,学校成绩依然可喜。159人参加高考,一本线以上70人,本科线以上150人。

但今年9人未上本科线的高考成绩让张桂梅不太满意,她觉得,今年受疫情影响,山里的孩子与城市孩子进一步拉开差距。

上网课在大山里很不便,风一刮,信号就没了。她让老师和各级村委会联系,让家中没有网络的学生去村委会上课,并给没有手机的学生买了手机。

张桂梅希望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心愿也没能实现。

学校最缺的仍是资金。华坪女高的教师工资由县财政负担,工资水平低。华坪县教育局党委书记胥国华告诉记者,华坪女高最初按18个教学班、900人办学规模设计,但因资金有限,每年只能招收100到160人。

除了教师工资,学校水电费、学生的所有支出均由学校负担,每当账户剩下100万元,张桂梅就进入新一轮的忧心,她要继续为钱奔走。

名气能为学校带来钱。张桂梅因此在乎每一次出名。第一次被全国聚焦在2008年,新闻联播报道她的第二天,她正要起身去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汶川地震来了。第二次时,媒体宣传她,片子还没播,鲁甸地震来了。

这一次,赶上了疫情。她以为又没了音讯,自己却突然火了。

社会各界的捐款让张桂梅暂时免于为钱发愁。但代价是每日数不清的媒体约访和陌生人的问候电话,有人请她去给干部讲道德课,有报纸请她跟全国优秀教师写几句话。以前没钱看病,如今,她身体的每个器官都被医生关注,有人给她开中药,有人对她问诊。

她对每位到访者客气。多家媒体到来前,她特地去医院打了一针,以免中途倒下。今年春节,她坐在椅子上接受视频采访,身后有县长和一名医生保驾护航。

这位强势的校长逐渐发现,自己能做的越来越有限。对于这所学校的未来,她多数时候表示乐观,觉得学校名气大了,自己即使不在了,政府也会管。

以前,有洁癖的她不喜欢别人摸她的手,如今,她身体愈发虚弱,要靠别人搀扶。半生教书育人,每次放寒暑假,看到空荡荡的校园,她终于可以停下来一会,想想自己的事,以后养老怎么办,但找不到一个可倾诉之人。

脆弱的时刻很短暂,很快,她又以健谈精干的形象面对每一个到访者。她说,只要她能动,女高就不会倒。

榜样的心得体会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本内容由st002收集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hxzm.com/39373.html

(0)
st002st0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