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中学时初中和高中的统称。我们都知道小学与初中是一个大的分水岭,可初中和高中可不是,恰恰相反的是,它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初中没学好的人,大部分上了高中也学不好,因为基础不牢。今天,小编要推荐给大家的是中学教案模板范文大全,欢迎大家阅览参考。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1
一、教学任务分析
电磁感应现象是在初中学过的电磁现象和高中学过的电场、磁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与磁的关系,也为后面学习电磁波打下基础。
以实验创设情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找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用现代技术手段“DIS实验”来测定微弱的地磁场磁通量变化产生的感应电流,使学生感受现代技术的重要作用。
通过“历史回眸”,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懂得学习、继承、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使学生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时,体验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学会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关电磁感应的探究实验,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在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实验,体验乐于科学探究的情感。
(2)通过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和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四、教学资源
1、器材
(1)演示实验:
①电源、导线、小磁针、投影仪。
②10米左右长的电线、导线、小磁针、投影仪。
(2)学生实验:
①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线圈。
②灵敏电流计、原线圈、副线圈、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③DIS实验:微电流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环形实验线圈。
2、课件:电磁感应现象flash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电磁感应现象;二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三是应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的概念。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通过“历史回眸”、“大家谈”,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和要突破难点是: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方法是:以实验和分析为基础,根据学生在初中和前阶段学习时已经掌握的知识,应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对实验进行分析,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从而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
本设计强调问题讨论、交流讨论、实验研究、教师指导等多种教学策略的应用,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分析推理、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的能力,使之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感悟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的兴趣。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演示实验1奥斯特实验。
演示实验2摇绳发电
问题:为什么导线中有电流产生?
活动I自主活动学生实验1
设问:如何使闭合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活动II学生实验2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活动III历史回眸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
课件演示电磁感应现象。
活动ⅣDIS学生实验微弱磁通量变化时的感应电流。
大家谈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实验观察与讨论,得出电磁感应现象与感应电流。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通过“历史回眸”、“大家谈”,了解法拉第的研究过程,领略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第三环节,通过DIS实验,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能力目标: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个而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难点]
文化什么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剧照)
展示学习目标:(生读)
1、理解优秀文化为什么能够塑造人的道理;
2、结合实例,分析优秀文化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能在生活中自觉接受优秀文化,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预习回顾,精讲点拨:
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已经结合学案预习了,接下来我们根据问题引领来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展示要求及问题引领)
要求:
1、对照问题引领,记忆并互查基础知识。
2、用红笔标记不明白的问题,以备下一步合作探究解决。
问题引领:
1、文化塑造人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3、为什么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4、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人全面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记忆并同位之间相互检查,教师深入学生内部抽查部分同学)
[过渡]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生的?
(展示本班学生在艺术节上的活动图片)同学们还记得这些活动吗?这些活动对于我们有意义吗?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可以健全我们的人格,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设问]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归纳]
(1)文化与人的关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2)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①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途径
②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过渡]我们要通过优秀的文化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那么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又是什么呢?
[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积极向上)
[过渡]“一本好书,能教会你怎样做人!”
金戈铁马,斗志男儿,士兵的精神世界丰富和冷峻;一个有着性格缺点的普通农村孩子,他单纯而执着,在军人的世界里跌打滚爬。因为他的笨,让全人受累;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队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着,让全营战士为之骄傲。他在种种困厄和磨难中百炼成钢。
经典台词:许三多: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不抛弃,也不放弃。(展示《士兵突击》剧照)
[设问]优秀文化怎样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生答)
(1)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师分析]感染力和感召力—→震憾人心—→增强精神力量—→物质力量
思考:我们的国歌过时了吗?为什么?
——没有过时。中国是从一次次跌倒中站起来的,国歌中的力量对我们中华民族依然有振奋力量。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过渡]再来看一幅漫画“畸形人”,你能从中看出什么?
(生答)导入人的全面发展
(1)人全面发展的表现
(2)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优秀文化,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反过来人的发展也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结合学案,幻灯片分别展示探究习题)
探究一: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看这部电视剧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欣赏,更是感受一种精神力量的蓬勃释放,它如同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拉近了剧中人和观众的距离,进而变成了观众发自心底的深情呼唤,这不单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获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结合材料,说明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塑造人生中的积极作用。
探究二:“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起在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1月18日,《记住乡愁第一季》第18集播出了《万家村——立德树人》。通过讲述山东淄博周村区万家村毕氏家族立德树人祖训的传承,再现了万家村毕氏家族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优秀家风。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记住乡愁》节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提出探究要求(展示)
1、独立思考,高效自学,对有疑问的问题作出记号准备讨论
2、小组长要布置好,组内先一对一讨论,然后再集中讨论,激情讨论,安排同学阳光展示
3、未展示的同学及时准备总结,力争全部达标
4、小组讨论不会的问题、疑难问题由小组长用纸条反馈给老师
安排展示小组(幻灯片打出)提出展示要求(同时安排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1、展示要书写规范、快速,总结规律。
2、非展示同学结合探究问题继续讨论、交流、完善,点评同学做好点评准备。
安排点评小组,提出点评要求
1、点评答题规范、答案正误、是否全面,进行答案的补充修正、知识拓展、规律方法的总结。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重点内容用红色笔做好笔记、有不明白或补充的大胆提出、勇于质疑,力争每位同学都能掌握运用。
(学生点评、完善,教师点拨,展示答案,留时间学生整理)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 说实验:
① 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
② 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2. 说现代化教学手段: 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 + 2CH3CH2OH → 2CH3CH2ONa + H2↑ (2)2CH3CH2OH + O2 →2CH3CHO +2H2O
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四)教学程序引入课题:
富有感情的朗诵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讲述]:从杜牧的诗句中可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通过诗歌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诗境美,了解乙醇的化学发展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1.乙醇的分子结构的探究:
投影一道简单的试题: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 通过试题引出乙醇的分子组成C2H6O,(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醇的同分异构体教学做铺垫)。继续引导学生将乙烷(C2H6)与乙醇进行比较,根据碳四价,氧两价引导学生探究出以下两种可能的结构式: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判断出(A)式中有1个氢原子与其它5个氢原子不一样,而(B)式中的6个氢完全相同。
继续探究,投影练习:已知乙醇跟钠反应放出氢气,现有 1 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0.5 mol H2,根据这个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结论了吗?1 mol乙醇可得到0.5 mol H2,即1 mol H,得出乙醇中一定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5个氢原子不同,进而让学生判断出乙醇的结构式为(A)式。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小结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羟基-OH。羟基是官能团,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以上是对学生的书写,概括、观察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2.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质 :
首先取出一瓶无水乙醇,请学生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然而让学生归纳出一部分物理性质。最后通过演示:乙醇与水,乙醇与碘单质,乙醇与苯的溶解实验,总结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苔酒故意碎瓶获国际金奖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帮助同学理解性地记忆乙醇的易挥发性和水溶性。(以上是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 :
结构决定着化学性质,首先可以从结构上来认识乙醇的化学性质。讲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电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均有可能断裂。
(1)与活泼金属Na反应 :
首先,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请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的剖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维得出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没有水中的氢原子活泼的结论。然后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最后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讨论其反应类型并推广到乙醇与其它活泼金属K、Mg、A1等与乙醇的反应。
(2)氧化反应 :
首先,拿起一个点燃的酒精灯,请学生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接着讲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剂(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时生成水。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已经发生。接着用电脑显示,乙醇的断键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结构式,让学生掌握反应的本质是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有氢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双键。最后让学生判断以下几种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巩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质。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减轻的学生的负担。
归纳小结
乙醇化学性质主要与官能团-OH有关。 从结构上看:都涉及到-OH。
从反应类型看: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化反应。从反应条件看:不同条件、产物不同。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4
一、梭伦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公民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以入选;
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3、影响: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二、克里斯蒂尼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划分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实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每一地区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3、影响: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标志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②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陪审法廷是法院
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四、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雅典的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
1、陪审法庭制度;
2、议会制度,选举制
3、公民民主、平等的意识等等。
罗马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2.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一、《十二铜表法》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2、背景:习惯法遭到平民的反对
3、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二、公民法与万民法
1、公民法: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向外扩张;
公民法无法适应统治的需要,导致矛盾激化。
(2)范围: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三、罗马法的作用
1、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立法与司法有重要影响。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y=kx+b,当b=0,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2X—2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y=(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1—2m)x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时,y=—4。
8、直线y=—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6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二、预习内容
(一)自感现象
1、自感电动势总要阻碍导体中,当导体中的电流在增大时,自感电动势与原电流方向,当导体中的电流在减小时,自感电动势与电流方向。注意:阻碍不是阻止,电流还是在变化的。
2、线圈的自感系数与线圈的、、等因素有关。线圈越粗、越长、匝数越密,它的自感系数就越。除此之外,线圈加入铁芯后,其自感系数就会。
3、自感系数的单位:,有1mH=H,1H=H。
4、感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中的电流强度的变化率成正比。
(二)自感现象的应用
1、有利应用:
a、日光灯的镇流器;
b、电磁波的发射。
2、有害避免:
a、拉闸产生的电弧;
b、双线绕法制造精密电阻。
3、日光灯原理(学生阅读课本)
(1)日光灯构造:
(2)日光灯工作原理:
(三)互感现象、互感器
1、互感现象现象应用了原理。
2、互感器有,。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3.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及磁场的能量转化问题。
二、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2、楞次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新课学习
1、互感现象
问题1:在法拉第的实验中两个线圈并没有用导线连接,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2、自感现象
问题2: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实验1演示通电自感现象。
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A1、A2是规格完全一样的灯泡。闭合电键S,调节变阻器R,使A1、A2亮度相同,再调节R1,使两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重新闭合S,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反复几次)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较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
2、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准确、熟炼、灵活地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及其性质.教学难点:学生对题目不能准确地进行论证.证题中常会出现不知如何入手,不知往哪个方向证的情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现在我们来利用这些知识证明有关几何问题.
二、新课讲解:
实际上在几何证明题中,我们更多地将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应用在具体的问题中,而一道几何题的分析过程,是证题中的最关键步骤.p.109例3如图7-58,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平行于弦ad.求证:dc是⊙o的切线.
分析:欲证cd是⊙o的切线,d是⊙o的弦ad的一个端点当然在⊙o上,属于公共点已给定,而证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情形.所以辅助线应该是连结oc.只要证od⊥cd即可.亦就是证∠odc=90°,所以只要证∠odc=∠obc即可,观察图形,两个角分别位于△odc和△obc中,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或全等都可以产生对应角相等的结果.而图形中已存在明显的条件od=ob,oc=oc,只要证∠3=∠4,便可造成两个三角形全等.
∠3如何等于∠4呢?题中还有一个已知条件ad∥oc,平行的位置关系,可以造成角的相等关系,从而导致∠3=∠4.命题得证.证明:连结od.教师向学生解释书上的证题格式属于推出法和因为所以法的联用,以后证题中同学可以借鉴.p.110例4如图7-59,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和cd相等,且ab与小圆相切于点e求证:cd与小圆相切.
分析:欲证cd与小⊙o相切,但读题后发现直线cd与小⊙o并未已知公共点.这个时候我们必须从圆心o向cd作垂线,设垂足为f.此时f点在直线cd上,如果我们能证得of等于小⊙o的半径,则说明点f必在小⊙o上,即可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认定cd与小⊙o相切.题目中已告诉我们ab切小⊙o于e,连结oe,便得到小⊙o的一条半径,再根据大⊙o中弦相等则弦心距也相等,则可得到of=oe.证明:连结oe,过o作of⊥cd,重足为f.
请同学们注意本题中证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时,这种证明途径是由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来给定所决定的.
练习一
p.111,1.已知:oc平分∠aob,d是oc上任意一点,⊙d与oa相切于点e.求证:ob与⊙d相切.分析:审题后发现欲证的ob与⊙d相切,属于ob与⊙d无公共点的情况.这时应从圆心d向⊙b作垂线,垂足为f,然后证垂线段df等于⊙b的一条半径,而题目中已给oa与⊙d切于点e,只要连结de.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问题便得到解决.证明:连结de,作df⊥ob,重足为f.p.111中2.已知如图7-61,△abc为等腰三角形,o是底边bc的中点,⊙o与腰ab相切于点d.求证:ac与⊙o相切.
分析:欲证ac与⊙o相切,同第1题一样,同属于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未给定情况.辅助线的方法同第1题,证法类同.只不过要针对本题特点还要连结oa.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出发,证得oa平分∠bac,然后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使问题得到证明.证明:连结od、oa,作oe⊥ac,垂足为e.同学们想一想,在证明oe=od时,还可以怎样证?
(答案)可通过“角、角、边”证rt△odb≌rt△oec.
三、新课讲解
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让学生阅读109页到110页.从中总结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1.在证题中熟练应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
2.在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时,只能遇到两种情形之一,针对不同的情形,选择恰当的证明途径,务必使同学们真正掌握.
(1)公共点已给定.做法是“连结”半径,让半径“垂直”于直线.
(2)公共点未给定.做法是从圆心向直线“作垂线”,证“垂线段等于半径”.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16中8、9.2.教材p.117中2.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阅读课本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本课作为开篇内容,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呢带着这一思考,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进行新课(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平时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其实,无论是历代不同的服饰文化,还是我们周围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都告诉我们:文化现象,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师:在粗读了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吾国与吾民》),观看了川剧变脸与东北二人转、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后,大家发现了吗不同的区域,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并不是都是千篇一律的,我们的世界也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而色彩斑斓。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同学们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甚至上课、自习、做作业、上网、聊等等,实际上都是我们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说: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知识总结:文化“万花筒”
①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文化生活: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过渡:说了这么多,大家明白什么是文化了吗似乎还是云里雾里。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文化是什么(从本质)
(1)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广义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狭义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过渡:接下来,我们通过了解文化的特点来重点解析一下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想一想: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水果蔬菜
5.参加文学社、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现象是区别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的,它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师:请问张家界的山是文化吗?将张家界的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张家界的山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它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的,有了人类社会后才有文化。文化来源于人类的实践。
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材料一:韩愈在《师说》里写到:“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材料二: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用刀叉吃饭。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美国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了,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师: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就像我们的文字,从产生开始的口口相传,发展到后来的甲骨文、简牍、纸书,再到现在的新形式——电子书,都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活动或者物质载体。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3、文化的力量
案例:当雅安地震举国神伤之时,文化成为灾区军民赖以生存、斗争的精神食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举行了捐款捐物捐衣捐水活动,各国人民也纷纷解囊相助,用爱心来为灾区人民营造幸福乐园。雅安市女主播陈莹在结婚当天穿婚纱报道节目,被网友誉为最美新娘。官兵救援车为躲避私家车坠崖,两名救援战士壮烈牺牲;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并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廖智姐妹迅速投入到救灾中,她一直通过手机报告她所见到的第一手灾情,被CCTV等多家媒体报道,称为“最美志愿者”……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会把人引向歧途;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2、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初中知识:
师:根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________等生字含义,有感情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_________的方法,领会 文章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产生对____________的学习兴趣,养成________的观察习惯,培养 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_______;锻炼______的能力。
【难点】
培养 的行为习惯和观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朗读法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展示/播放 图片/视频,提问学生:____________,教师引导: ,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授
活动一 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教师 PPT 展示问题:______,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再次引导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______问题的理解。
活动二 深入研读
教师多媒体播放视频:_________,并提出问题:
问题 1:_________。
问题 2:_________。
小组讨论,老师针对点评,并作出评价。
教师总结:
环节三:巩固提升
活动一 课堂练笔
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生字组词/写作,运用写作手法进行仿写。
学生展示练笔结果。
活动二 学生总结
教师明确课程内容并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梳理课文重点内容。
环节四:布置作业
1.与家长交流本课心得。
2.积累课文_____内容,并誊写到积累本上。
五、板书设计
标题
一、内容一:______
二、内容二:______
三、内容三:______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13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内容联系非常密切;函数是近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函数的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等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函数》教学设计。
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首先应通过与初中定义的比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以及不断地应用等,初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其次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基本初等函数,引导学生以具体函数为依托、反复地、螺旋式上升地理解函数的本质。
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概念,难点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的理解。
学生现状:
学生在第一章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同时在初中时已学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那么如何用集合知识来理解函数概念,结合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入今天的课堂,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有益有效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是在教学设计中应思考的。
二、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重点和难点)
(1)、通过实例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到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不但让学生能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还能较好的复习前面内容,前后衔接。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等。
(3)、掌握定义域的表示法,如区间形式等。
(4)、了解映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函数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学习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运用猜想、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概括等方法,探索发现知识,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课本大纲要求授课。
(3)、加强学法指导,既要让学生学会本节知识点,也要让学生会自我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学生小组讨论,给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加上老师的辅助讲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和大胆创新意识,教案《《函数》教学设计》。
(2)、让学生自己讨论给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小组团结能力。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函数》课题的引入(用时一分钟)配着简单的音乐,从简单的例子引入函数应用的广泛,将同学们的视线引入函数的学习上听着悠扬的音乐,让同学们的视线全注意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函数的世界,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知识走向生活
知识回顾:初中所学习的函数知识(用时两分钟)回顾初中函数定义及其性质,简单回顾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定义及简单作图认真听老师回顾初中知识,发现异同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内容探索、求知。即复习了所学内容又做了即将所学内容的铺垫
思考与讨论:通过给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用时四分钟)给出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讲述初中内容无法给出正确答案,需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函数结合老师所回顾的知识,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小组形式作讨论,从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引出本节主要知识,回顾前一节的集合感念,应用到本节知识,前后联系、衔接
新知识的讲解:从概念开始讲解本节知识(用时三分钟)详细讲解函数的知识,包括定义域,值域等,回到开始提问部分作答做笔记,专心听讲讲解函数概念,由知识讲解回到问题身上,解决问题
对提问的回答(用时五分钟)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开始所提的两个问题,然后同个互动给出最后答案通过与老师共同讨论回答开始问题,总结更好的掌握函数概念,通过问题来更好的掌握知识
函数区间(用时五分钟)引入函数定义域的表示方法简洁明了的方法表示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在集合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另一种方法
注意点(用时三分钟)做个简单的的回顾新内容,把难点重点提出来,让同学们记住通过问题回答,概念解答,把重难点给出,提醒学生注意内容和知识点
习题(用时十分钟)给出习题,分析题意在稿纸上简单作答,回答问题通过习题练习明确重难点,把不懂的地方记住,课后学生在做进一步的联系
映射(用时两分钟)从概念方面讲解映射的意义,象与原象在新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知识,映射的学习给以后的知识内容做更好的铺垫
小结(用时五分钟)简单讲述本节的知识点,重难点做笔记前后知识的连贯,总结,使学生更明白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
为了使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丰富函数的感性认识,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体验,本课采用”突出主题,循序渐进,反复应用”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考察问题的不同侧面,由浅入深。本课在教学时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逐层深入,这样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逐层深入,从而准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引入中的三种对应,与初中时学习函数内容相联系,这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种对应既是函数知识的生长点,又突出了函数的本质,为从数学内部研究函数打下了基础。
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本课也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探究、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通过揭示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能力;通过案例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
虽然函数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基本上能很好地理解了函数概念的本质,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课改的教学理念。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14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 等差数列的概念;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 ①
10,8,6,4,2,…; 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n≥1)
推导出公式:
(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 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15
一、教学内容:
羽毛球竞赛规则简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羽毛球运动规则,帮助学生学会观赏羽毛球比赛,进而激发他们对羽毛球的学习兴趣。
2)强调课堂教学秩序,培养良好组织纪律性。
三、课的部分:
[准备部分]:
一、上课依常规要求进行(特别强调课堂教学秩序);
二、慢跑600m;
三、徒手操6节;
[基本部分]:
一、羽毛球运动规则简介:
1、挑选场地或发球权;
2、局数和分数;
3、发球权、得分和交换发球权;
4、交换场地;
5、发球和接发球;
6、单打的发球和接发球的方位及顺序;
7、违例
1)发球时的几种违例;
2)接发球时的几种违例;
3)击球时的几种违例;
二、分组教学比赛
要求:6—8人一组,自定规则和裁判。
教学方法:
1、分组比赛6—8人一组
2、教学比赛过程中,教师旁观、了解学生实际水平,以便于今后教学能有的放矢。
三、课课练:移动步法练习。
四、结束部分:
1、整理放松;
2、小结、讲评、宣布下次课内容地点;
3、器材收拾;
4、下课。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朗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受能力,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圈点勾画的比较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设计理念:
春是学生笔下的常客,但写的好的很少。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好范文。本课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美的语言,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体味朱自清的语言美丽。在充分领悟语言美的基础上,通过画面再先后的分别用自己的话和用朱自清的原文描述画面环节,让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认识到自身与名家在遣词造句上的差距,培养学生的鉴赏与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化课堂内容而设置了练笔、积累和美文推荐的课后作业。
此教学设计通过读带动学生悟,从而培养鉴赏与反思能力,自省精神,希望最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通过朗读培养语感,通过画画提倡创新,通过比较学着鉴赏通过作业引向课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你能用古人的诗句吟诵春天吗?你,作为新时期的诗人,又想对春天说点什么呢?
你写过春么?你笔下的春是怎样的呢?
朱自清先生也写过春,一起听听吧。
二、整体感知
1、听师范背,配乐《渔舟唱晚》。
闭上眼睛,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春》。
2、用一句话,一首诗,一段歌,来形容你听后的感受。
三、美读
1、如此美文,该如何读?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么?能示范一下么?
2、综合刚才同学们的建议,并保留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大声地、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吧!
3、这么好的文章,真该多读几遍啊!大家打擂台吧,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有自告奋勇当擂主的吗?各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擂主和攻擂者的胜负取决于在座同学的举手表决,以支持人数多者为擂主。
四、想象画
1、听着大家优美的读书,老师的眼前不时会浮动着一幅幅春天的画面,大家也有这样的体会吗?我们来一起画一画朱自清的《春》吧!记着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
2、画之前,可以再读读课文,作简单的圈点勾画,熟悉朱自清笔下的《春》。
3、动手绘一绘吧,任选文中的一处春景画一画,别忘了添上你的想象。
五、反思
1、一幅幅别具匠心的的春景图在我们同学的笔下诞生了,现在我们来看图说说春景吧。
分别用朱自清的《春》的原文和自己的语言描绘所画的春。
同学相说一说,评一评,代表全班说。
2、你发现了什么吗?朱自清的语言和你自己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吗?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六、研读品味
名家的语言是我们须去开掘的宝藏,怎么去开掘呢?不妨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好好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简单的旁批,可与小成员交流你的赏析成果。
七、欣赏美文
读完《春》,我们只想说一个字,那就是美!其实在朱自清的笔下,还有很多这样的美文,甚至比《春》更美。
1、 欣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的写景的经典片段。
2、 读中悟朱自清的语言特色。
八、布置作业
1、练笔
A、模仿《春》,写《秋》;B、通过朱自清语言的学习,写自己的不足,写《反思》;C、与《春》对话,写《春,我想对你说》;三者任选其一。
2、积累
摘抄你认为美的句子在积累本上。
3、美文推荐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
教学后记:
本课重在感受、领悟朱自清《春》的语言美,从语言的角度切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走近课文,并且淡化了朱自清和写作背景,只留下《春》,突显《春》的语言。
在听师诵课文这一环节,随着古典的《渔舟唱晚》的响起,学生闭上了眼睛,陶醉于美的意境当中,也有学生发现了师的背诵,露出钦佩眼神。
师感情诵读这一环节的情境营造较为成功,较好地发挥了师的朗读优势,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生古诗吟诵《春》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颇高,在课堂一开始就体会到了被欣赏的喜悦,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朗读擂台赛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在不断地更新擂主和攻擂者的过程中,课堂掌声不断,激情飞扬,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在竞争中学习了竞争并学着做人。
课堂在读上下足了功夫,学生读得充满激情,但课堂发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比较薄弱。课堂一开始的用自己的语言咏春,画好春图后的描绘春,学生大多不敢说,小声说,没有底气说,说得无条理,不完整,更少流畅的,口头表达是该用心加强的。
课堂设置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但遗憾的是学生拘泥于书本,想象毫无生气,更无新意,思维始终没有被打开,创新只是美好的愿望。
在圈点勾画中,学生进一步感知着课文内容和语言美,通过旁批,学生也学着鉴赏,学着反思,初步学会读书的方法。但相对而言,学生的兴致不高,反思显得无所适从,缺乏反思的意识。
美文推荐这一环节还是相当有意义的,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增大了信息量,而且更深入地感受了朱自清的语言美。
学生练笔内容很丰富,并且都在有心地模仿朱自清的语言。安排积累好句,意在培养学生成积累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积累之后的研读是关键,要落到实处。
课堂感悟语言美是到位的,反思尚无明显效应。有一点感触很深,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师应事先做过,比如朗读中的范背,赏析前师的范例,事无巨细,师都得身体力行,做好学语文的示范,渗透读书方法,特别要注意细节,比如写黑板上的字要注意规范,写清楚,写工整,而不只会要求学生字写清楚,而自己却为节省时间而字迹潦草,课堂语言也得规范,这些都是学生的学习资源,努力做到“学高”、“身正”。
最大的不足是对学生发言后的点评不够精到,鼓励多但针对性不强,更没有对学生提出较有发展性的建议,课堂前后环节的衔接略显生硬,课堂语言不够艺术,不够美。
整节课充分还学生以课堂,感到困惑的是,调动了积极性,让学生跃跃欲试,热热闹闹新课改之后,课堂又有些难以掌控,难以把握平衡点,也不清楚学生收获如何。还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有的学生的手总举着,有的学生一次也来不及举,在面向全体学生,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的问题上有于深思。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1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及本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
如下:
1、知识和技能:理解本文赋予莲的高洁品质,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正衬、反衬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自学互动能力,达到熟能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莲的高洁品格体会积极的人生态度,并联系澳门回归的区旗、区徽上的莲花主体图案,进行德育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使119字的小品文婉转曲折、摇曳多姿,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因此,我设计以诵读为主,引领合作为辅,达到当堂成诵,品味文章美点,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体会文章的审美情趣为本课的重点。文章衬托手法的运用定为本文的难点。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功欲和自信心。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重在突破传统文言教学由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模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如下:
1、朗读教学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
2、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电教导课,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电脑、投影、录音),增强感性认识,把握教学重点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设计了通过观赏莲花、菊花、牡丹图片,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文章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共享资源,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1、结合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学习,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指导议读质疑、交际互动,当堂成诵的学习方法。
4、迁移法:使学生的视线由课内转向课外,培养人文素养,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四、说程序
1、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莲花、菊花、牡丹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莲花有何可爱之处?
(再从电脑屏幕显示几幅近景远景不同姿态的莲花图)
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莲花,看完以后请同学来说一说。(学生说话)看来,大家各有所爱。世上万紫千红的花很多,莲花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出众之处,但周敦颐先生却偏偏喜欢它,为什么?翻课文,听朗读,找原因。(以上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各方面感知能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锻炼观察说话能力,并直接从爱莲原因入手设疑,吸引学生主动求知。)
2、指导朗读,突破重点
第一轮:请几位同学朗读(师生简单评价)。
第二轮:各组推出一名同学朗读竞赛。
第三轮:读出感受、读出画面 (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通过配乐(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媒体配音朗读)。
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3、设疑质疑,品味探究
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探究学习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把莲花比做什么?表现莲花的哪些品格?
(3)你是怎样看待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4、知识迁移,课后延伸
(1)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两句话。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3)课外辩论会:甲方:当今社会,做人要像莲那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乙方:当今社会,做人要像牡丹那样富贵显赫、名利双收。(第三个作业视教学条件和时间而定),反馈练习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说应用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18
一、 教学设计说明
1、 教材分析: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舍文化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老舍先生的一桩桩生活小事,使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从而了解了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自然、文雅的人民艺术家。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老舍先生坚强善良的《我的母亲》,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富有社会洞察力的《祥子买车》,以及富有情趣的《养花》合《母鸡》之后,非常好奇老舍先生到底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刻再来学习本课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老舍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与老舍先生的距离拉近了。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 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以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质
3、 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二、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
2、布置好预习作业:
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
三、教学步骤
一、回忆引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为我们只介绍了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老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粉彩,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 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再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平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时间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 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帯问题写感受
师:在这一桩桩小事肿,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可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点:
A、 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在老舍的院中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身侍弄,倒痴迷成性的地步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在条案上放一大盘香白杏,钻谋为了蚊香而摆设,将生活的细节都考虑进去,表现了他文人文雅的一面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 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平民化”的气息
(1) 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 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 为客人亲自倒茶
(2) 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 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师总结:在平淡的生活中营造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又淳朴的平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够可敬的出示态度,这位可爱的老舍先生真不亏是人民的艺术家。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四、 拓展延伸
1、课下我看见大家都搜集了不少老舍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你的感受来谈谈老舍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了解老舍,体会老舍
2、 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3、 作业
本单元共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老舍先生一声削除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设计意图:加深对老舍先生印象,引领学生去探索更多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和材料。
五、板书设计: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生活:为花操劳
摆杏闻香
交友聚会 可亲、可爱、可敬
工作:为盲艺人谋划生计
关心百姓生活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19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板书设计
菊 莲 牡丹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清高避世 不慕名利 追求富贵
修辞手法:托物言志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2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识记重点字词。
b、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c、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方法目标
a、抓取警辟、关键的语句,探究居里夫人的人格和心理。
b、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居里夫人那颗水晶般的心,并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由居里夫人轶事说引: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竟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 居里)。玛丽居里(1867-1934) 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诺贝尔化学奖。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生成学习目标
1、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2、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3、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4、文中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那梦想家呢?
5、“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为什么这么说?
6、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上述问题。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学习知识,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钱,获得很多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这种人就是“讲究现实的人”。 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这种人就称为“梦想家”。
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为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执著( ) 盛名( ) 报酬( ) 渲染( ) shē( )望 mèi( )力 róu lìn( )( )
2、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爱因斯坦如是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结合本文和你所了解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五、迁移运用,拓展探究
1、读了《我的信念》一文后你认为人的美包涵哪些内在品质?
2、 找一找,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一些你认为是美的言与行?
六、课堂总结
读了本文,我们与一位高尚的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居里夫人的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一块丰碑,指引我们前行,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和启迪。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奉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七、作业布置
课后研讨与练习
《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我的信念
中学教案模板范文21
教材分析
《卖油翁》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文字浅显,较易理解。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文言文虽然不多,但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掌握较熟,老师基本能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翻译,老师只需强调重点字词即可,不用逐字逐句翻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
2、掌握重要实词“善”、“矜”、“睨”、“颔”、“忿”“尝”等的含义。积累文言虚词“而”、“以”、“之”等。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的独特艺术手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翻译课文,把握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孰能生巧”这个道理,并在学习中加以苦练。
2、培养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
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一、导入新课:
1、道具:(因为找不到铜钱)一个小瓶子,口与铜钱,的方孔大小差不多、一个水瓢、一瓢水。
2、一名学生上台,把瓢里的水倒进小瓶子。
3、师:要求其他同学观察他倒的水有没有洒出来(有),谁能把他滴水不漏的倒入瓶子?
4、引入课题《卖油翁》
5、解题:卖油翁,卖油的老头,没有具体的名字。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类能工巧匠多的不计其数,但由于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为人所轻,不仅事迹被湮没,连名字也不可靠考。这篇课文所写的卖油翁就是其中一例。
6、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要地位,他积极培养后进。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成为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手中的笔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播放朗读录音,要求根据自己听到的读音及停顿,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划分朗读节奏。
3、师巡视,检查学生注音及节奏划分情况。
4、大屏幕展示拼音及节奏划分,要求学生订正。
5、齐读课文,把握节奏。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3、成果展示。(学生主动翻译课文,每桌一人,要求指出自己翻译的句子涉及到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等。)
以上内容就是本期的中学教案模板范文大全推荐了,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览。
本内容由学成文档收集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chxzm.com/1908.html